居住小区主入口空间研究
| 前言 | 第1-11页 |
| 1 论文的结构框架 | 第8-9页 |
| 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9页 |
| 3 研究运用的方法 | 第9-11页 |
| ·行为观察法 | 第9-10页 |
| ·走访调查法 | 第10页 |
| ·实例考察分析 | 第10页 |
| ·理论研究 | 第10-11页 |
| 1 居住小区主入口空间的界定 | 第11-21页 |
| ·入口空间的历史渊源及演变 | 第11-15页 |
| ·居住小区主入口空间的定义 | 第15-18页 |
| ·居住小区 | 第15页 |
| ·空间 | 第15-17页 |
| ·居住小区主入口空间 | 第17-18页 |
| ·与居住小区、城市的关系 | 第18-20页 |
| ·与居住小区的关系 | 第18-19页 |
| ·与城市的关系 | 第19-20页 |
| 小结 | 第20-21页 |
| 2 居住小区主入口空间的功能 | 第21-25页 |
| ·基本功能 | 第21-22页 |
| ·交通功能 | 第21-22页 |
| ·安全防卫功能 | 第22页 |
| ·衍生功能 | 第22-24页 |
| ·精神功能 | 第22-23页 |
| ·为小区提供交往空间 | 第23页 |
| ·为城市提供场所 | 第23-24页 |
| 小结 | 第24-25页 |
| 3 居住小区主入口空间的构成 | 第25-40页 |
| ·硬质元素 | 第25-33页 |
| ·门体 | 第25-26页 |
| ·建筑 | 第26-27页 |
| ·广场 | 第27-29页 |
| ·道路 | 第29-30页 |
| ·墙与屏障 | 第30-31页 |
| ·雕塑 | 第31-32页 |
| ·小品 | 第32-33页 |
| ·软质元素 | 第33-39页 |
| ·地形 | 第33-34页 |
| ·植物 | 第34-37页 |
| ·水 | 第37-38页 |
| ·光 | 第38-39页 |
| 小结 | 第39-40页 |
| 4 居住小区主入口空间的形态及特征 | 第40-45页 |
| ·居住小区主入口空间的形态 | 第40-42页 |
| ·按平面构成方式分 | 第40页 |
| ·按空间构成方式分 | 第40-41页 |
| ·按组合方式分 | 第41页 |
| ·按交通功能分 | 第41-42页 |
| ·居住小区主入口空间的特征 | 第42-44页 |
| ·过渡性 | 第42页 |
| ·交融性 | 第42-43页 |
| ·导向性 | 第43-44页 |
| 小结 | 第44-45页 |
| 5 居住小区主入口空间的设计原则 | 第45-49页 |
| ·人性原则 | 第45-47页 |
| ·心理适应 | 第45页 |
| ·人的自然性需求 | 第45-46页 |
| ·人的社会性需求 | 第46-47页 |
| ·整体性原则 | 第47页 |
| ·表达特定的地域特征和文化原则 | 第47-48页 |
| 小结 | 第48-49页 |
| 6 居住小区主入口空间的设计手法 | 第49-58页 |
| ·设计要素的处理 | 第49-52页 |
| ·比例和尺度 | 第49-50页 |
| ·色彩和质感 | 第50-51页 |
| ·细部 | 第51-52页 |
| ·空间序列的建立 | 第52-54页 |
| ·开合和收放 | 第52-53页 |
| ·升降和错落 | 第53页 |
| ·弯曲和转折 | 第53页 |
| ·明暗和虚实 | 第53-54页 |
| ·韵律与节奏 | 第54页 |
| ·边翼与承接 | 第54页 |
| ·空间的艺术加工 | 第54-56页 |
| ·暗示和引导 | 第54-55页 |
| ·对景和框景 | 第55页 |
| ·障景和借景 | 第55-56页 |
| ·隐含与错觉 | 第56页 |
| 小结 | 第56-58页 |
| 7 居住小区主入口空间设计实例分析 | 第58-65页 |
| ·紫薇城市花园主入口空间分析 | 第58-61页 |
| ·概况 | 第58页 |
| ·功能分析 | 第58-59页 |
| ·构成元素分析 | 第59-60页 |
| ·空间形态分析 | 第60页 |
| ·设计原则分析 | 第60-61页 |
| ·设计手法分析 | 第61页 |
| ·阳光棕榈园主入口空间分析 | 第61-64页 |
| ·概况 | 第61-62页 |
| ·功能分析 | 第62页 |
| ·构成元素分析 | 第62-63页 |
| ·空间形态分析 | 第63页 |
| ·设计原则分析 | 第63-64页 |
| ·设计手法分析 | 第64页 |
| 小结 | 第64-65页 |
| 8 我国当前居住小区主入口空间设计误区及发展趋势 | 第65-71页 |
| ·我国当前居住小区主入口空间设计误区 | 第65-68页 |
| ·缺乏对建设场地原有环境资源的保护 | 第65-66页 |
| ·片面追求奢华和排场,缺少功能性、人性和地方性 | 第66-67页 |
| ·入口环境建设忽略经济性 | 第67页 |
| ·入口环境建设缺少前瞻性 | 第67-68页 |
| ·我国居住小区主入口空间设计的发展趋势 | 第68-70页 |
| ·对城市日渐开放 | 第68页 |
| ·高新技术与适宜技术并重 | 第68-69页 |
| ·更加重视生态环境建设 | 第69-70页 |
| ·公众参与设计 | 第70页 |
| 小结 | 第70-71页 |
| 结论 | 第71-72页 |
| 参考文献 | 第72-74页 |
| 图表来源 | 第74-77页 |
| 致谢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