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业务DS/CDMA系统的性能及分集技术研究
第一章 绪论 | 第1-2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7页 |
1.2 本文的创新之处与主要内容 | 第17-20页 |
第二章 衰落信道及其模型描述 | 第20-53页 |
2.1 无线信道的衰落特点 | 第20页 |
2.2 大尺度衰落 | 第20-37页 |
2.2.1 自由空间的传播模型 | 第21-22页 |
2.2.2 三种基本传输机制 | 第22页 |
2.2.3 反射 | 第22-24页 |
2.2.3.1 介质反射 | 第22-24页 |
2.2.3.2 理想导体表面的反射 | 第24页 |
2.2.4 地面反射模型 | 第24-27页 |
2.2.5 衍射 | 第27-29页 |
2.2.6 散射 | 第29-30页 |
2.2.7 阴影衰落 | 第30-31页 |
2.2.8 中值电场的预测模型 | 第31-37页 |
2.3 小尺度衰落 | 第37-49页 |
2.3.1 带通信号和带通系统的等效低通表示 | 第37-42页 |
2.3.1.1 带通信号的等效低通表示 | 第37-40页 |
2.3.1.2 带通系统的表示方法 | 第40页 |
2.3.1.3 带通系统对带通信号的响应 | 第40-42页 |
2.3.2 衰落信道的特点 | 第42-46页 |
2.3.2.1 信道的相关函数及功率谱 | 第43-46页 |
2.3.3 衰落信道的统计模型 | 第46-49页 |
2.4 信号的特征对选择信道模型的影响 | 第49-53页 |
第三章 GSC接收机中的接收信号的统计分布 | 第53-62页 |
3.1 GSC接收机中的信号描述 | 第53页 |
3.2 概率论预备知识 | 第53-57页 |
3.3 GSC接收机中接收信号的统计分布 | 第57-62页 |
第四章 衰落信道的分集技 | 第62-71页 |
4.1 几种常用的分集方式 | 第62-63页 |
4.2 经典的合并技术与GSC接收机 | 第63-68页 |
4.2.1 经典的合并技术 | 第63-67页 |
4.2.2 GSC接收机 | 第67-68页 |
4.3 相关衰落信道下的MRC接收机 | 第68-71页 |
第五章 相干直扩系统在加性高斯信道下的性能分析 | 第71-89页 |
5.1 引言 | 第71页 |
5.2 DS/CDMA系统模型 | 第71-83页 |
5.2.1 性能分析 | 第72-83页 |
5.3 少用户DS/CDMA系统性能分析 | 第83-86页 |
5.4 少用户DS/CDMA系统的工程分析 | 第86-89页 |
第六章 衰落信道下直扩系统的Rake接收机的性能 | 第89-96页 |
6.1 引言 | 第89页 |
6.2 系统和信道模型 | 第89-90页 |
6.3 接收机模型 | 第90-91页 |
6.4 性能分析 | 第91-93页 |
6.5 数值结果 | 第93-96页 |
第七章 衰落信道下多业务直扩系统性能分析 | 第96-118页 |
7.1 引言 | 第96-109页 |
7.1.1 系统和发射机模型 | 第96-97页 |
7.1.2 信道及接收机模型 | 第97-98页 |
7.1.3 性能分析 | 第98-106页 |
7.1.4 数值结果 | 第106-109页 |
7.2 Nakagami信道下的GSC接收机 | 第109-111页 |
7.3 Nakagami信道下的RAKE接收 | 第111-118页 |
7.3.1 发射机模型 | 第111页 |
7.3.2 接收机模型 | 第111页 |
7.3.3 性能分析 | 第111-114页 |
7.3.4 数值结果 | 第114-118页 |
第八章 多小区多业务直扩系统的容量 | 第118-131页 |
8.1 引论 | 第118页 |
8.2 多小区单业务DS/CDMA系统 | 第118-122页 |
8.3 多小区多业务DS/CDMA系统 | 第122-131页 |
8.3.1 系统模型 | 第122-123页 |
8.3.2 容量分析 | 第123-127页 |
8.3.3 数值结果 | 第127-131页 |
第九章 结论 | 第131-133页 |
参考文献 | 第133-147页 |
致谢 | 第147-148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48-1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