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章 膜生物反应器的基本概念及其发展 | 第1-24页 |
| ·我国水资源及水污染状况 | 第10页 |
| ·我国水资源状况 | 第10页 |
| ·我国水污染状况 | 第10页 |
| ·抗生素制药废水 | 第10-16页 |
| ·抗生素简介 | 第10-11页 |
| ·抗生素制药的生产工艺 | 第11-13页 |
| ·抗生素废水的水质特征 | 第13-14页 |
| ·抗生素废水的治理 | 第14-16页 |
| ·膜生物反应器的基本概念及其发展 | 第16-24页 |
| ·膜技术基础 | 第16-18页 |
| ·膜生物反应器技术简介 | 第18-19页 |
| ·膜生物反应器的组成和特点 | 第19-24页 |
| 第2章 试验研究的意义和方案的选择 | 第24-28页 |
| ·试验的研究意义 | 第24页 |
| ·方案的选择 | 第24-26页 |
| ·水质分析指标和测试方法的选择 | 第26-28页 |
| 第3章 废水的预处理研究 | 第28-33页 |
| ·混凝条件 | 第28页 |
| ·废水的混凝处理 | 第28-31页 |
| ·混凝剂的筛选 | 第28-29页 |
| ·混凝剂最佳pH的确定: | 第29-30页 |
| ·混凝剂投加量的确定: | 第30-31页 |
| ·成本分析 | 第31页 |
| ·结论 | 第31页 |
| ·混凝预处理沉降分离时间对COD及硫酸盐浓度的影响 | 第31-33页 |
| 第4章 MBR法处理抗生素废水研究 | 第33-67页 |
| ·废水的脱氮技术原理简介 | 第33-38页 |
| ·膜生物反应器的驯化工作 | 第38-39页 |
| ·缺氧时间 | 第39-42页 |
| ·实验概况 | 第42-43页 |
| ·运行方式及条件 | 第42页 |
| ·污泥浓度和体积负荷的关系。 | 第42-43页 |
| ·COD负荷1.0kgCOD/m~3.d时 | 第43-47页 |
| ·在一个月内的出水(每两天检测) | 第43-45页 |
| ·一个周期内上清液浓度变化情况 | 第45-47页 |
| ·COD负荷为0.5kgCOD/m~3.d时 | 第47-50页 |
| ·在一个月内的出水(每两天检测) | 第47-48页 |
| ·一个周期内上清液浓度变化情况 | 第48-50页 |
| ·COD体积负荷为1.5kgCOD/m~3.d时 | 第50-54页 |
| ·在一个月内的出水(每两天检测) | 第50-52页 |
| ·一个周期内上清液浓度变化情况 | 第52-54页 |
| ·在三种负荷下的比较 | 第54-57页 |
| ·出水浓度的比较 | 第54-55页 |
| ·去除率比较 | 第55-57页 |
| ·缺氧时间和好氧时间不同对系统的影响 | 第57-60页 |
| ·在一个月内的出水(每两天检测) | 第57-58页 |
| ·一个周期内上清液浓度变化情况 | 第58-60页 |
| ·投加实际废水的研究 | 第60-64页 |
| ·在一个月内的出水(每两天检测) | 第60-62页 |
| ·一个周期内上清液浓度变化情况 | 第62-64页 |
| ·膜生物反应器中最佳排泥时间的确定 | 第64-67页 |
| ·膜生物反应器中活性污泥增长量的理论分析 | 第64页 |
| ·膜生物反应器中最大污泥浓度Xv_(max)的确定 | 第64-66页 |
| ·膜生物反应器中最佳排泥时间的推导 | 第66-67页 |
| 第5章 膜生物反应器的物理化学性能分析测试 | 第67-72页 |
| ·膜通量与污泥浓度的关系 | 第67-68页 |
| ·污泥浓度与传氧系数的关系 | 第68-69页 |
| ·膜生物反应器中的膜污染 | 第69-70页 |
| ·膜对大分子含碳物质的截留作用 | 第70-72页 |
| 第6章 结论、问题及建议 | 第72-75页 |
| ·结论 | 第72-73页 |
| ·问题 | 第73页 |
| ·建议 | 第73-75页 |
| 致谢 | 第75-76页 |
| 参考文献 | 第76-81页 |
| 附录A | 第81-82页 |
| 附录B | 第82-83页 |
| 附录C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