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 第1-20页 |
1.1 课题的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研究概况 | 第11-13页 |
1.3 机动车安全技术检测站技术要求 | 第13-16页 |
1.4 本课题的准备情况和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20页 |
1.4.1 已经取得的成果 | 第16-17页 |
1.4.2 检测线发展方向 | 第17-18页 |
1.4.3 本课题研究内容 | 第18-20页 |
第二章 制动台特性分析与数据处理 | 第20-48页 |
2.1 反力式制动台概述 | 第20-23页 |
2.2 齿槽式制动台特性分析 | 第23-27页 |
2.3 粘沙式滚筒制动台特性分析 | 第27-32页 |
2.3.1 粘沙式滚筒制动台的附着力 | 第28-29页 |
2.3.2 粘沙式滚筒受力分析 | 第29-31页 |
2.3.3 第三滚筒的设置 | 第31-32页 |
2.4 提高制动力测量精度和重复性的方法研究 | 第32-47页 |
2.4.1 采样方法 | 第32-35页 |
2.4.2 当量采样点数 | 第35页 |
2.4.3 曲线捕捉与分析 | 第35-39页 |
2.4.4 制动信号的数字滤波 | 第39-41页 |
2.4.5 数据采集的实现方案 | 第41-47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三章 面向对象的机动车安全性能测控系统设计 | 第48-78页 |
3.1 面向对象的设计思想 | 第48-52页 |
3.1.1 面向对象概念 | 第48-49页 |
3.1.2 OOP中的几个重要概念 | 第49-52页 |
3.2 实时多任务 | 第52-62页 |
3.2.1 多任务程序结构 | 第53-54页 |
3.2.2 测量项目类的设计 | 第54-57页 |
3.2.3 时间片的设计 | 第57-58页 |
3.2.4 线程调度 | 第58-62页 |
3.3 DELPHI简介 | 第62-65页 |
3.4 将检测线作为对象的设计方案 | 第65-74页 |
3.4.1 虚拟的检测线对象 | 第65-69页 |
3.4.2 多线程运行的协调 | 第69-70页 |
3.4.3 工位排列柔性化设计 | 第70-73页 |
3.4.4 调度函数 | 第73-74页 |
3.5 软件测试 | 第74-76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76-78页 |
第四章 系统接口与数据存取技术研究 | 第78-92页 |
4.1 COM/DCOM | 第78-86页 |
4.1.1 COM | 第78-80页 |
4.1.2 DCOM | 第80-82页 |
4.1.3 COM+ | 第82页 |
4.1.4 接口的使用 | 第82-83页 |
4.1.5 OLE自动化 | 第83-86页 |
4.2 数据存取技术的研究 | 第86-89页 |
4.3 ADO对象及应用 | 第89-9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91-92页 |
第五章 多层数据库的研究与应用 | 第92-109页 |
5.1 Client/Server方案 | 第92-95页 |
5.2 MIDAS技术及应用 | 第95-103页 |
5.2.1 MIDAS技术 | 第95-96页 |
5.2.2 MIDAS在检测线系统中的应用 | 第96-99页 |
5.2.3 IAppServer接口 | 第99-103页 |
5.3 多层数据库容错问题研究 | 第103-105页 |
5.4 负载平衡 | 第105-106页 |
5.5 系统效率的提高 | 第106-107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107-109页 |
第六章 检测线远程监控系统设计 | 第109-121页 |
6.1 远程监控 | 第109-113页 |
6.1.1 远程监测系统构架 | 第110-112页 |
6.1.2 远程监测相关技术 | 第112-113页 |
6.2 基于Internet的机动车安全性能检测线远程监测系统 | 第113-116页 |
6.2.1 ISAPI应用程序的编写 | 第113-115页 |
6.2.2 监控程序的编写 | 第115-116页 |
6.3 故障诊断 | 第116-120页 |
6.4 系统运行试验 | 第120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20-121页 |
第七章 系统整体设计 | 第121-130页 |
7.1 机动车安全性能检测线设计方案 | 第121-129页 |
7.1.1 检测线控制方式分类 | 第121-124页 |
7.1.2 机动车安全检测模式探讨 | 第124-126页 |
7.1.3 设计实例 | 第126-129页 |
7.2 检测线计算机控制系统使用状况 | 第129页 |
7.3 本章小结 | 第129-130页 |
第八章 全文总结 | 第130-133页 |
致谢 | 第133-134页 |
在学习期间研究成果 | 第134-136页 |
参考文献 | 第136-1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