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 第1-12页 |
1.1 引言 | 第8页 |
1.2 办公自动化系统产生的背景 | 第8页 |
1.3 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发展过程 | 第8-10页 |
1.3.1 办公自动化系统在国外的发展 | 第9页 |
1.3.2 办公自动化系统在国内的发展 | 第9-10页 |
1.4 办公自动化系统的现状和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4.1 现状 | 第10-11页 |
1.4.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5 论文结构 | 第11-12页 |
第二章 办公自动化系统概述 | 第12-16页 |
2.1 办公自动化的定义 | 第12页 |
2.2 办公自动化的基础理论和技术基础 | 第12-13页 |
2.2.1 理论基础 | 第12-13页 |
2.2.2 技术基础 | 第13页 |
2.3 办公自动化系统 | 第13-16页 |
2.3.1 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功能 | 第14页 |
2.3.2 办公自动化系统的特点 | 第14页 |
2.3.3 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分类 | 第14-15页 |
2.3.4 办公自动化系统发展趋势 | 第15-16页 |
第三章 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关键技术 | 第16-38页 |
3.1 Intranet技术 | 第16-20页 |
3.1.1 Intranet的功能 | 第16-17页 |
3.1.2 Intranet的特点 | 第17-18页 |
3.1.3 Intranet的关键技术 | 第18-20页 |
3.2 工作流管理技术 | 第20-24页 |
3.2.1 工作流概述 | 第20页 |
3.2.2 工作流管理系统 | 第20-23页 |
3.2.3 工作流系统的分类 | 第23页 |
3.2.4 工作流技术的主要表现 | 第23-24页 |
3.3 群件技术 | 第24-29页 |
3.3.1 群件的概念 | 第24页 |
3.3.2 群件产品 | 第24-28页 |
3.3.3 群件产品的比较 | 第28-29页 |
3.4 计算机支持协同工作(CSCW) | 第29-34页 |
3.4.1 CSCW的概念 | 第29页 |
3.4.2 CSCW的体系结构 | 第29-32页 |
3.4.3 CSCW实现技术 | 第32-34页 |
3.4.3.1 群体工作理论 | 第32页 |
3.4.3.2 协调机制 | 第32-33页 |
3.4.3.3 通信 | 第33-34页 |
3.5 网络安全技术 | 第34-38页 |
3.5.1 安全策略 | 第34页 |
3.5.2 安全措施 | 第34-38页 |
第四章 办公自动化系统模型与体系结构 | 第38-45页 |
4.1 办公自动化系统模型 | 第38-39页 |
4.2 办公自动化系统的体系结构 | 第39-41页 |
4.3 C/S模式和B/S模式 | 第41页 |
4.4 C/S模式的优势和不足 | 第41-42页 |
4.5 B/S模式的优势和不足 | 第42-43页 |
4.6 C/S和B/S混合模式 | 第43-45页 |
第五章 校区办公自动化系统的设计与实施 | 第45-60页 |
5.1 系统设计 | 第45-52页 |
5.1.1 建立校区办公自动化系统的意义 | 第45-46页 |
5.1.2 技术要求 | 第46页 |
5.1.3 主要功能设计 | 第46-49页 |
5.1.4 主要模块流程图 | 第49-50页 |
5.1.5 公文管理系统的工作流 | 第50-52页 |
5.2 系统的实现 | 第52-60页 |
5.2.1 系统总体结构设计 | 第53-54页 |
5.2.2 系统运行环境 | 第54页 |
5.2.3 Lotus Notes/Domino的安全机制 | 第54页 |
5.2.4 Lotus Notes/Domino的优越性 | 第54-55页 |
5.2.5 远程信息交换 | 第55-60页 |
第六章 结束语 | 第60-62页 |
6.1 本文工作总结 | 第60页 |
6.2 高校建立办公自动化系统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 第60-61页 |
6.3 展望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4页 |
致 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