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稻论文--按米的粘性分论文

两套群体的灿粳分化及亲本的灿粳分化与杂种表现的关系

致谢第1-5页
目录第5-9页
中文摘要第9-12页
第1章 文献综述第12-25页
 1.1 亚洲栽培稻的起源和分化第12-14页
  1.1.1 起源第12-13页
  1.1.2 分化第13-14页
  1.1.3 中国栽培稻的起源第14页
 1.2 籼粳演化的途径和机理第14-16页
  1.2.1 途径第14-15页
  1.2.2 机理第15-16页
 1.3 籼粳亚种的分类方法第16-17页
  1.3.1 形态指数法第16页
  1.3.2 杂交亲和力法第16-17页
  1.3.3 同工酶分类法第17页
  1.3.4 数值分类法第17页
  1.3.5 分子标记分类法第17页
 1.4 籼粳遗传分化研究在遗传育种中的应用第17-25页
  1.4.1 籼粳遗传分化与常规育种第18页
  1.4.2 籼粳遗传分化与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第18-21页
   1.4.2.1 籼粳分化与广亲和性第19页
   1.4.2.2 分子标记杂合性与杂种优势第19-20页
   1.4.2.3 亲本分化与杂种优势第20-21页
  1.4.3 籼粳交遗传群体的特点及其应用第21-25页
   1.4.3.1 群体的特点第21-22页
   1.4.3.2 群体的籼粳分化和配子选择第22-23页
   1.4.3.3 群体的应用第23-25页
第2章 籼粳分类的形态指数法和分子标记法研究第25-39页
 2.1 材料第25-26页
 2.2 方法第26-28页
  2.2.1 形态指数法第26页
  2.2.2 RFLP标记法第26-28页
   2.2.2.1 总DNA提取第26-27页
   2.2.2.2 DNA酶切及Southern转移第27-28页
   2.2.2.3 DNA探针的制备与标记第28页
   2.2.2.4 杂交和洗膜第28页
   2.2.2.5 信号的检测第28页
  2.2.3 数据统计和处理第28页
 2.3 结果分析第28-37页
  2.3.1 籼粳特异探针的筛选第28-31页
  2.3.2 形态指数和RFLP特异探针位点的典型相关分析第31-33页
  2.3.3 形态指数、pi值与基因组亲本比例间的相关性第33-34页
  2.3.4 籼粳特异探针与形态指数基因位点的关系第34-37页
 2.4 讨论第37-39页
第3章 籼粳交DH群体和RIL群体的比较研究第39-48页
 3.1 材料与方法第40页
  3.1.1 材料、方法第40页
  3.1.2 数据统计及处理第40页
 3.2 结果分析第40-46页
  3.2.1 两个遗传群体的籼粳形态分化第40-41页
  3.2.2 两套群体的Pi值分布第41-42页
  3.2.3 DH群体和RIL群体各株系的亲本基因组比例第42-43页
  3.2.4 两群体RFLP标记的分离偏态性及杂合度第43页
  3.2.5 两群体主要农艺性状的差异第43-46页
 3.3 讨论第46-48页
第4章 亲本的遗传分化与杂种表现的关系第48-61页
 4.1 材料与方法第48-49页
  4.1.1 材料第48-49页
  4.1.2 方法第49页
   4.1.2.1 籼粳形态指数和分子标记检测第49页
   4.1.2.2 测交组合的性状评价第49页
   4.1.2.3 数据分析第49页
 4.2 结果分析第49-59页
  4.2.1 测交亲本及测交组合的平均表现第49-53页
  4.2.2 亲本的籼粳分化与杂种表现的关系第53-59页
   4.2.2.1 与杂种产量相关性状表现的关系第53-54页
   4.2.2.2 与杂种叶型因子的关系第54-59页
 4.3 讨论第59-61页
第5章 籼粳特异位点与性状表现关联性的检测第61-74页
 5.1 材料第61页
 5.2 方法第61页
 5.3 结果分析第61-72页
  5.3.1 籼粳特异位点与性状表现第61-63页
  5.3.2 籼粳特异位点的互作效应第63-72页
   5.3.2.1 位点间互作对各性状表现的作用第63-64页
   5.3.2.2 不同群体的检测结果第64-72页
 5.4 讨论第72-74页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工作第74-75页
 1 进一步简化分类工作第74页
 2 进一步验证Pi值第74页
 3 进一步阐明各性状的遗传基础第74-75页
参考文献第75-84页
英文摘要第84-87页

论文共8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金融创新论
下一篇:产后正常奶牛和子宫内膜炎患牛子宫内细菌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