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根霉细胞发酵L-乳酸的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1 绪论 | 第9-28页 |
·米根霉 | 第9-10页 |
·乳酸 | 第10-12页 |
·乳酸的结构及理化性质 | 第10-11页 |
·乳酸的应用 | 第11-12页 |
·米根霉发酵L-乳酸研究的现状 | 第12-21页 |
·发酵原料选择 | 第12-15页 |
·纤维素原料的水解和糖化 | 第15-17页 |
·秸秆的生物转化 | 第17-18页 |
·发酵技术改进 | 第18-20页 |
·发酵设备的改善 | 第20-21页 |
·代谢控制发酵 | 第21-23页 |
·米根霉的代谢调节 | 第21页 |
·米根霉的代谢控制发酵举措 | 第21-23页 |
·菌体细胞的选择和改良 | 第23-26页 |
·菌丝形态的研究 | 第23-24页 |
·米根霉细胞的生理学、酶学等生物学性质 | 第24-26页 |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 第26-28页 |
·研究意义 | 第26-27页 |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7页 |
·创新点 | 第27-28页 |
2 海藻酸钙固定米根霉细胞发酵L-乳酸工艺的探究 | 第28-39页 |
·引言 | 第28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8-34页 |
·菌种 | 第28页 |
·主要仪器和试剂 | 第28-29页 |
·培养基 | 第29页 |
·游离发酵培养方法 | 第29-30页 |
·细胞固定方法 | 第30页 |
·分析方法 | 第30-34页 |
·结果分析 | 第34-36页 |
·海藻酸钙成珠情况的比较 | 第34页 |
·海藻酸钙固定化米根霉细胞稳定性研究 | 第34-35页 |
·固定化细胞接种量对产酸的影响 | 第35页 |
·凝胶珠直径大小对产酸的影响 | 第35-36页 |
·时间对产酸的影响 | 第36页 |
·讨论 | 第36-38页 |
·海藻酸钙固定化技术 | 第36-37页 |
·海藻酸钙凝胶珠成珠因子的比较 | 第37页 |
·海藻酸钙凝珠直径大小对产酸的影响 | 第37-38页 |
·载体添加量对L-乳酸产量的影响 | 第38页 |
·海藻酸钙分批次发酵效果的分析 | 第38页 |
·小结 | 第38-39页 |
3 PVA 固定米根霉细胞发酵L-乳酸的研究 | 第39-46页 |
·前言 | 第39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39-40页 |
·载体材料 | 第39页 |
·细胞固定方法 | 第39-40页 |
·结果分析 | 第40-43页 |
·载体添加量对发酵的影响 | 第40页 |
·种子培养形式对发酵的影响 | 第40-41页 |
·CaCO_3 的添加方式对产酸的影响 | 第41页 |
·时间对发酵的影响 | 第41-42页 |
·PVA 固定米根霉发酵L-乳酸稳定性的研究 | 第42-43页 |
·讨论 | 第43-45页 |
·PVA 固定米根霉发酵稳定性的研究 | 第43页 |
·载体添加量对发酵的影响效果 | 第43页 |
·培养方式的选择 | 第43-44页 |
·发酵时间的选择 | 第44页 |
·pH 值的控制 | 第44-45页 |
·小结 | 第45-46页 |
4 秸秆前期处理工艺的优化 | 第46-55页 |
·前言 | 第46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46-48页 |
·试剂和设备 | 第46-47页 |
·柠檬酸-柠檬酸钠缓冲液的配制 | 第47页 |
·汽爆后秸秆的处理 | 第47-48页 |
·纤维素酶水解 | 第48页 |
·还原糖含量的测定 | 第48页 |
·秸秆中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含量的测定 | 第48页 |
·结果及分析 | 第48-53页 |
·汽爆秸秆含水量及纤维素各成分的分离程度 | 第48-49页 |
·温度对酶解的影响 | 第49页 |
·pH 对酶解的影响 | 第49-50页 |
·底物浓度对水解的影响 | 第50-51页 |
·加酶量对酶解的影响 | 第51页 |
·时间变化对酶解的影响 | 第51-52页 |
·无机盐离子对酶解试验的影响 | 第52-53页 |
·讨论 | 第53-54页 |
·小结 | 第54-55页 |
5 米根霉细胞同步糖化发酵L-乳酸工艺的改进 | 第55-62页 |
·前言 | 第55页 |
·同步糖化发酵乳酸工艺的改进 | 第55页 |
·结果和分析 | 第55-59页 |
·不同接种时间对L-乳酸生产的影响 | 第55-56页 |
·时间对乳酸转化率的影响 | 第56-57页 |
·温度对乳酸转化率的影响 | 第57页 |
·装液量对转化率的影响 | 第57-58页 |
·CaCO_3 添加方式对转化率的影响 | 第58-59页 |
·固液比对发酵的影响 | 第59页 |
·讨论 | 第59-61页 |
·小结 | 第61-62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62-64页 |
·结论 | 第62页 |
·对后续工作的展望 | 第62-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73页 |
附录 | 第73-75页 |
A. 撰写和发表的论文 | 第73页 |
B. 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73-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