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34页 |
·砷的理化性质 | 第12-13页 |
·砷在水中的存在形态和毒性 | 第13-14页 |
·砷与人体健康 | 第14-17页 |
·人体内的砷代谢 | 第14-15页 |
·砷的功效 | 第15页 |
·砷对人体的危害 | 第15-17页 |
·水体系中砷的污染 | 第17-18页 |
·砷的去除方法 | 第18-24页 |
·混凝沉淀法 | 第18-19页 |
·吸附法 | 第19-20页 |
·离子交换法 | 第20-21页 |
·膜法 | 第21-22页 |
·生物法 | 第22-23页 |
·单质铁除砷技术 | 第23-24页 |
·各种除砷技术的比较 | 第24页 |
·三价砷的预氧化 | 第24-26页 |
·预氧化 | 第24-25页 |
·氧化混凝去除工艺 | 第25-26页 |
·高铁酸盐氧化 | 第26-32页 |
·高铁酸钾的性质 | 第26-28页 |
·高铁酸钾的制备 | 第28-29页 |
·高铁酸钾在水处理中的应用 | 第29-31页 |
·高铁酸钾除砷的研究现状和进展 | 第31-32页 |
·选题背景和研究内容 | 第32-33页 |
·选题背景 | 第32页 |
·研究内容 | 第32-33页 |
·小结 | 第33-34页 |
第2章 实验部分 | 第34-41页 |
·引言 | 第34页 |
·除砷原理 | 第34-36页 |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36-37页 |
·主要试剂 | 第36页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36-37页 |
·实验水样 | 第37页 |
·含砷水样 | 第37页 |
·腐殖酸 | 第37页 |
·浊度 | 第37页 |
·实验方法 | 第37-38页 |
·分析方法 | 第38-40页 |
·高铁酸钾分析 | 第38页 |
·残留砷浓度分析 | 第38-40页 |
·小结 | 第40-41页 |
第3章 结果与讨论 | 第41-55页 |
·高铁酸钾的定性定量分析 | 第41-42页 |
·定性分析 | 第41页 |
·定量分析 | 第41-42页 |
·蒸馏水模拟水样除砷实验 | 第42-50页 |
·氧化时间对除砷效果的影响 | 第42-43页 |
·铁投加量对除砷效果的影响 | 第43-45页 |
·pH 对除砷效果的影响 | 第45-47页 |
·水中杂质对除砷影响 | 第47-50页 |
·自来水模拟水样除砷效果 | 第50-54页 |
·pH 的影响 | 第50-51页 |
·Fe(VI)/As(III)摩尔比对除砷效果的影响 | 第51-52页 |
·不同Fe(VI)/As(III)摩尔比下 Fe(III)投量的影响 | 第52-53页 |
·砷初始浓度对除砷效果的影响 | 第53-54页 |
·小结 | 第54-55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55-57页 |
结论 | 第55页 |
展望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4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4-65页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