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梯协同设计平台的研究与开发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目录 | 第7-10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20页 |
|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 ·电梯知识简介 | 第11-13页 |
| ·电梯分类 | 第11-12页 |
| ·电梯的结构组成 | 第12-13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13-18页 |
| ·协同设计理论的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 ·CAD技术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15-18页 |
| ·Pro/ENGINEER二次开发现状 | 第18页 |
| ·论文的研究意义 | 第18-19页 |
| ·论文的主要内容 | 第19-20页 |
| 第2章 基本理论与关键技术 | 第20-30页 |
| ·协同设计理论基础 | 第20-21页 |
| ·协同设计概念 | 第20页 |
| ·协同设计的优点 | 第20-21页 |
| ·平台的协同方式以及组织结构 | 第21-23页 |
| ·平台的协同方式 | 第21-22页 |
| ·平台的组织体系结构 | 第22-23页 |
| ·平台的网络体系结构 | 第23-26页 |
| ·Client/Server结构 | 第24页 |
| ·Browser/Server结构 | 第24-25页 |
| ·平台网络体系的选择 | 第25-26页 |
| ·本文用到的关键技术 | 第26-29页 |
| ·协同技术 | 第26-27页 |
| ·Pro/E二次开发技术 | 第27-28页 |
| ·参数化设计技术 | 第28-29页 |
| ·数据库接口技术 | 第29页 |
|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 第3章 电梯协同设计平台总体方案 | 第30-40页 |
| ·企业现状及系统需求 | 第30-31页 |
| ·企业面临的困难 | 第30-31页 |
| ·企业对设计平台的需求 | 第31页 |
| ·电梯协同设计平台构建 | 第31-35页 |
| ·三维造型软件的选型 | 第32-33页 |
| ·平台数据库的选用 | 第33-34页 |
| ·程序编写工具选用 | 第34-35页 |
| ·技术要求及技术指标 | 第35-36页 |
| ·电梯设计流程的改善 | 第36-38页 |
| ·企业目前的设计流程 | 第36页 |
| ·改善后的工作流程 | 第36-38页 |
| ·平台总体框架设计 | 第38-39页 |
|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 第4章 电梯协同设计平台框架设计 | 第40-54页 |
| ·开发环境的设定 | 第40-42页 |
| ·系统接口设计 | 第42-46页 |
| ·三维软件接口设计 | 第42-45页 |
| ·数据库接口设计 | 第45-46页 |
| ·平台的信息文件及菜单设计 | 第46-48页 |
| ·系统界面设计 | 第48-51页 |
| ·参数变化模板设计 | 第51-53页 |
| ·参数化模板的建立 | 第51-53页 |
| ·参数化模板的驱动方式 | 第53页 |
|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 第5章 电梯协同设计平台的实施 | 第54-66页 |
| ·设计任务的分解及分配 | 第54-55页 |
| ·零部件的参数化建模 | 第55-57页 |
| ·自动生成工程用图 | 第57-58页 |
| ·自动生成二维工程图 | 第57-58页 |
| ·自动生成钣金展开图 | 第58页 |
| ·自动生成BOM表格 | 第58-61页 |
| ·BOM提取的流程 | 第59-60页 |
| ·BOM提取的实现 | 第60-61页 |
| ·标准件或通用件库建立 | 第61-63页 |
| ·标准件库的建立 | 第61-62页 |
| ·通用件库的建立 | 第62-63页 |
| ·自动装配模型 | 第63-64页 |
| ·本章小结 | 第64-66页 |
| 第6章 工程应用实例 | 第66-74页 |
| ·设计平台的运行环境 | 第66页 |
| ·设计平台的登录 | 第66-67页 |
| ·电梯设计任务的分配 | 第67-68页 |
| ·合同设计参数值的录入 | 第68-69页 |
| ·电梯协同设计平台的产出资料 | 第69-73页 |
|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4-76页 |
| ·结论 | 第74-75页 |
| ·论文所作的工作 | 第74页 |
| ·论文创新点 | 第74-75页 |
| ·展望 | 第75-76页 |
| 参考文献 | 第76-80页 |
| 致谢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