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河流域水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1页 |
| 图件目录 | 第11-13页 |
| 表格目录 | 第13-16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26页 |
| ·选题背景 | 第16-17页 |
|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进展 | 第17-23页 |
|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内涵 | 第17-18页 |
| ·国外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进展 | 第18页 |
| ·国内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进展 | 第18-23页 |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3页 |
| ·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24-26页 |
| 第二章 千河流域概况 | 第26-36页 |
| ·自然环境概况 | 第26-33页 |
| ·流域位置 | 第26页 |
| ·地质地貌 | 第26-27页 |
| ·气象特征 | 第27页 |
| ·土壤特征 | 第27-28页 |
| ·植被特征 | 第28页 |
| ·河流水系 | 第28-29页 |
| ·降水特征 | 第29-32页 |
| ·暴雨、洪水、泥沙 | 第32-33页 |
| ·社会经济概况 | 第33-36页 |
| ·行政区划及人口 | 第33-34页 |
| ·社会经济发展现状 | 第34-36页 |
| 第三章 千河流域水量分析 | 第36-40页 |
| ·地表水资源水量分析 | 第36-39页 |
| ·水量特征 | 第36页 |
| ·径流量年内变化 | 第36-38页 |
| ·径流量年际变化 | 第38-39页 |
| ·地下水资源水量分析 | 第39-40页 |
| 第四章 千河流域水质分析 | 第40-56页 |
| ·地表水资源水质分析 | 第40-51页 |
| ·监测数据来源 | 第40-41页 |
| ·评价标准 | 第41页 |
| ·监测结果分析 | 第41-51页 |
| ·地下水资源水质分析 | 第51-56页 |
| ·监测数据来源 | 第51页 |
| ·监测结果分析 | 第51-56页 |
| 第五章 千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 第56-62页 |
| ·水资源开发利用状况 | 第56-60页 |
| ·千河水资源总量 | 第57页 |
| ·水利工程建设状况 | 第57-59页 |
| ·水资源利用状况 | 第59-60页 |
| ·水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60-62页 |
| ·水资源短缺,供需矛盾加剧 | 第60页 |
| ·水土流失严重,流域生态环境恶化 | 第60页 |
| ·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滞后 | 第60-61页 |
| ·水资源有效利用率低,用水浪费 | 第61-62页 |
| 第六章 千河流域水资源供需平衡预测 | 第62-72页 |
| ·需水预测 | 第62-69页 |
| ·生活需水预测 | 第62-64页 |
| ·第二、三产业需水预测 | 第64-65页 |
| ·农业需水预测 | 第65-67页 |
| ·生态需水量预测 | 第67-68页 |
| ·总需水量预测 | 第68-69页 |
| ·供水量预测 | 第69-70页 |
| ·供需平衡分析 | 第70-72页 |
| 第七章 千河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 | 第72-98页 |
|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的指标体系建立 | 第72-76页 |
|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指标体系选择的原则 | 第72-73页 |
| ·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的选取 | 第73页 |
|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指标体系的构成 | 第73-74页 |
| ·千河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74-76页 |
|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方法 | 第76-77页 |
| ·千河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 | 第77-88页 |
| ·建立千河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模型 | 第77-78页 |
| ·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78-80页 |
| ·指标的无量纲化 | 第80-81页 |
| ·千河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结果 | 第81-88页 |
| ·千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对策研究 | 第88-92页 |
| ·优化合理配置水资源 | 第88-89页 |
| ·提高水资源管理水平 | 第89-90页 |
| ·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 第90-91页 |
| ·加强流域水土保持治理 | 第91-92页 |
| ·加强流域水环境保护 | 第92页 |
| ·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上重视水资源的利用 | 第92页 |
| ·千河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展望 | 第92-98页 |
| 第八章 结论 | 第98-101页 |
| ·结论 | 第98-99页 |
| ·论文的不足与展望 | 第99-101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1-105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05-106页 |
| 致谢 | 第10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