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削射流冷却的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目录 | 第9-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6页 |
·磨削技术的发展概述 | 第12-17页 |
·国内发展现状 | 第12-15页 |
·国外发展现状 | 第15-17页 |
·磨削液动压力的研究 | 第17-20页 |
·课题的来源、目的和意义 | 第20-22页 |
·课题的提出与任务 | 第22-26页 |
第2章 磨削空气流场特性的理论分析 | 第26-40页 |
·磨削空气流场特性的数值模拟 | 第26-32页 |
·空气边界层与 CFD | 第26-27页 |
·Sparlart-Allmaras湍流模型 | 第27-28页 |
·几何模型与仿真参数 | 第28页 |
·数学模型 | 第28-32页 |
·磨削空气流场特性的分布 | 第32-38页 |
·磨削空气流场的压力分布 | 第32-33页 |
·磨削空气流场的速度分布 | 第33-38页 |
·本章小节 | 第38-40页 |
第3章 磨削液流场特性的理论分析 | 第40-60页 |
·磨削液层流的动压力分析 | 第40-49页 |
·层流数学模型 | 第40-46页 |
·磨削液动压力仿真软件 | 第46-47页 |
·磨削液动压力仿真结果 | 第47-49页 |
·磨削液湍流的动压力分析 | 第49-59页 |
·RNG k-ε湍流模型 | 第49页 |
·几何模型与仿真参数 | 第49-50页 |
·湍流数学模型 | 第50-53页 |
·磨削液动压力仿真结果分析 | 第53-59页 |
·本章小节 | 第59-60页 |
第4章 磨削液射流的理论分析 | 第60-78页 |
·磨削气液两相流及VOF方法 | 第60-62页 |
·磨削平面紊动射流 | 第62-65页 |
·磨削气液两相流的数值模拟 | 第65-77页 |
·几何模型与仿真条件 | 第65-66页 |
·数学模型 | 第66-69页 |
·磨削气液两相流仿真结果分析 | 第69-77页 |
·本章小节 | 第77-78页 |
第5章 磨削流场特性的实验研究及数据处理 | 第78-102页 |
·磨削流场特性实验系统 | 第78-81页 |
·磨削射流系统 | 第79-80页 |
·传感器的连接 | 第80-81页 |
·实验内容 | 第81-87页 |
·测试内容和实验原理 | 第81-82页 |
·实验条件 | 第82-85页 |
·测试步骤 | 第85-87页 |
·磨削测试系统 | 第87-91页 |
·测试系统软件 | 第87-90页 |
·测试系统硬件 | 第90-91页 |
·磨削实验数据处理 | 第91-101页 |
·实验测试的噪声源 | 第91-92页 |
·磨削实验数据的小波处理 | 第92-97页 |
·实验测试结果分析 | 第97-101页 |
·本章小节 | 第101-102页 |
第6章 磨削射流冷却效果的理论分析 | 第102-121页 |
·定义无量纲参数 P_(max)~0和V_j~0 | 第102-106页 |
·磨削液在最小间隙附近的流动 | 第103-105页 |
·无量纲动压力和无量纲射流速度 | 第105-106页 |
·磨削两相流动压力的分析 | 第106-110页 |
·P_(max)~0-V_j~0曲线 | 第106页 |
·产生动压力的临界射流速度 | 第106-108页 |
·最大动压力与射流量的关系 | 第108-110页 |
·磨削射流冷却预测模型 | 第110-120页 |
·射流冷却效果的评价指标 | 第110-112页 |
·预测模型BP网络的程序设计 | 第112-118页 |
·模型预测结果分析 | 第118-119页 |
·磨削射流冷却预测模型的应用 | 第119-120页 |
·本章小节 | 第120-121页 |
第7章 结论及展望 | 第121-123页 |
·结论 | 第121-122页 |
·展望 | 第122-123页 |
参考文献 | 第123-132页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32-133页 |
致谢 | 第133-134页 |
附录一 | 第134-13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