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引言 | 第10页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增强现实的关键技术 | 第11-12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 第12-14页 |
·光照参数恢复技术研究现状及分析 | 第12-13页 |
·增强现实虚拟阴影生成技术现状及分析 | 第13-14页 |
·论文主要工作 | 第14-15页 |
·论文组织结构 | 第15-16页 |
第二章 增强现实光照一致性理论基础 | 第16-28页 |
·引言 | 第16页 |
·光源检测算法基本理论 | 第16-20页 |
·光照模型介绍 | 第16-18页 |
·光源检测算法介绍 | 第18-20页 |
·阴影生成算法基本理论 | 第20-27页 |
·硬阴影和软阴影 | 第21页 |
·考虑遮挡的平面阴影生成算法 | 第21-23页 |
·阴影体算法 | 第23-24页 |
·基于图像空间的软阴影算法 | 第24-27页 |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三章 引入三维阴影及镜面反射的光源检测算法研究 | 第28-38页 |
·引言 | 第28页 |
·算法研究思路 | 第28-29页 |
·引入三维阴影及镜面反射的两步方法描述 | 第29-32页 |
·引入投影阴影三维形状特征的光源位置检测 | 第29-31页 |
·引入镜面反射分量的光照强度检测 | 第31-32页 |
·实验结果及对比分析 | 第32-37页 |
·光源位置检测实验结果 | 第33页 |
·光源位置检测实验分析 | 第33-34页 |
·光源检测集成实验结果 | 第34-36页 |
·光源检测集成实验分析 | 第36-37页 |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四章 基于自适应采样与背景融合的增强现实阴影生成算法研究 | 第38-45页 |
·引言 | 第38页 |
·本文阴影生成算法研究思路 | 第38-39页 |
·自适应采样与背景融合的增强现实阴影生成算法描述 | 第39-42页 |
·阴影位置分布 | 第39页 |
·软阴影绘制 | 第39-40页 |
·算法描述 | 第40-42页 |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42-44页 |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五章 基于标识与光照技术的增强现实原型系统实现 | 第45-55页 |
·引言 | 第45页 |
·系统需求分析 | 第45-47页 |
·运行要求 | 第45页 |
·数据词典 | 第45-46页 |
·功能需求 | 第46-47页 |
·系统总体设计 | 第47-49页 |
·系统架构设计 | 第47-48页 |
·系统总体流程设计 | 第48-49页 |
·系统功能模块图设计 | 第49页 |
·系统详细设计 | 第49-52页 |
·系统界面设计 | 第49-50页 |
·系统各功能模块的详细设计 | 第50-52页 |
·系统测试 | 第52-54页 |
·系统各功能测试 | 第52-53页 |
·集成测试 | 第53-54页 |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六章 总结及未来工作 | 第55-57页 |
·论文工作总结 | 第55-56页 |
·未来的工作 | 第56-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攻硕期间从事的科研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