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宏道尺牍中的载道思想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引言 | 第10-14页 |
第一章 袁宏道的生平和思想 | 第14-31页 |
·家世与交友 | 第14-25页 |
·家庭与世系 | 第14-17页 |
·友师往来 | 第17-25页 |
·思想历程 | 第25-31页 |
·适心任情的前期思想 | 第26-28页 |
·渐趋平实的后期思想 | 第28-31页 |
第二章 袁宏道尺牍中载道方式的风格 | 第31-45页 |
·刚柔并济的语言特色 | 第31-39页 |
·炽热豪放的“刚”的一面 | 第31-36页 |
·平淡含蓄的“柔”的一面 | 第36-39页 |
·互为矛盾的思想追求 | 第39-45页 |
·宁今宁俗的思想主张 | 第39-41页 |
·世美的营造与俗丑的追求 | 第41-45页 |
第三章 袁宏道尺牍中载道思想的主客体性 | 第45-55页 |
·袁宏道尺牍中的矛盾 | 第45-47页 |
·矛盾的主要表现 | 第45-46页 |
·袁宏道的“幽默”和“矛盾” | 第46-47页 |
·载道思想内容上的双重性 | 第47-55页 |
·创作主体的情本论 | 第47-49页 |
·主体的显性——载“为人修身”之道 | 第49-51页 |
·客体的隐性——载“感时伤世”之道 | 第51-55页 |
第四章 袁宏道尺牍中载道思想的地位及影响 | 第55-64页 |
·对苏轼尺牍中载道思想的顺承和变革 | 第55-58页 |
·顺承发展 | 第55-57页 |
·变革创新 | 第57-58页 |
·袁宏道尺牍中载道思想的影响 | 第58-64页 |
·与同期文人尺牍中载道思想的比较 | 第58-60页 |
·对书信体创作的影响和意义 | 第60-64页 |
结语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9页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69-70页 |
后记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