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8页 |
| 第一章 前言 | 第8-19页 |
| 1 细菌VBNC状态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13页 |
| ·可进入VBNC状态的细菌 | 第8页 |
| ·影响细菌进入VBNC状态的因素 | 第8-10页 |
| ·VBNC状态的细菌的生理和生化变化 | 第10-12页 |
| ·双歧杆菌生物学特征 | 第12-13页 |
| 2 VBNC状态的争议 | 第13-14页 |
| 3 细菌VBNC状态细胞的检测 | 第14-16页 |
| ·细菌"活细胞"标准的确定 | 第14页 |
| ·经典方法 | 第14-15页 |
| ·分子生物学方法 | 第15页 |
| ·放射自显影方法 | 第15页 |
| ·免疫技术检测方法 | 第15页 |
| ·荧光染料染色直接检测法 | 第15-16页 |
| 4 细菌"活的非可培养状态"的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 ·微生物生态学方面 | 第16页 |
| ·预防医学及流行病学方面 | 第16页 |
| ·公共卫生学方面 | 第16页 |
| ·合理解释了某此现象 | 第16-17页 |
| ·活菌数评价方面 | 第17页 |
| ·菌种保存方面 | 第17页 |
| ·开发未可培养微生物资源方面 | 第17页 |
| 5 细菌VBNC状态在动物微生态活菌制剂生产中的应用 | 第17-18页 |
| 6 益生菌VBNC状态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8-19页 |
| 第二章 研究内容 | 第19-45页 |
| 试验一 双歧杆菌VBNC状态的诱导与检测 | 第19-33页 |
| 1 材料和方法 | 第19-24页 |
| ·试验菌株 | 第19页 |
| ·仪器 | 第19-20页 |
| ·试剂 | 第20页 |
| ·基础培养基 | 第20页 |
| ·试验装置和方法 | 第20页 |
| ·诱导条件 | 第20-21页 |
| ·细菌VBNC状态诱导条件筛选 | 第21页 |
| ·细菌计数方法 | 第21-24页 |
| 2 诱导因素筛选结果 | 第24-30页 |
| 3 讨论 | 第30-32页 |
| ·诱导因素的筛选 | 第30-31页 |
| ·关于检测方法的选择 | 第31-32页 |
| 4 小结 | 第32-33页 |
| 试验二 双歧杆菌菌种的鉴定 | 第33-45页 |
| 1 材料和方法 | 第33-40页 |
| ·试验菌株 | 第33页 |
| ·仪器 | 第33页 |
| ·试剂 | 第33-34页 |
| ·基础培养基 | 第34页 |
| ·生理生化方法 | 第34-35页 |
| ·PCR方法 | 第35-40页 |
| 2 结果 | 第40-44页 |
| ·生理生化试验结果 | 第40-41页 |
| ·X-Gal培养基法结果 | 第41页 |
| ·PCR扩增电泳检测结果 | 第41-42页 |
| ·重组克隆载体的鉴定 | 第42-44页 |
| 3 讨论 | 第44-45页 |
| ·关于生理生化试验 | 第44页 |
| ·关于PCR检测技术中模板DNA的提取与保存 | 第44页 |
| ·关于试验过程中DNA模板污染的问题 | 第44-45页 |
| ·关于PCR检测技术中反应体系与参数的设定 | 第45页 |
| 结论 | 第45-46页 |
| 参考文献 | 第46-53页 |
| 致谢 | 第53-54页 |
| 作者简介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