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衡南杨林坳白钨矿床控矿构造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目录 | 第7-9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9-20页 |
·论文选题的科学意义 | 第9-11页 |
·理论意义 | 第9-10页 |
·生产实际意义 | 第10-11页 |
·前人地质工作评述 | 第11-14页 |
·研究区概况 | 第11-12页 |
·前人地质工作进展 | 第12页 |
·前人地质工作评述 | 第12-14页 |
·论文完成的主要研究工作 | 第14-20页 |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4页 |
·研究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 第14-16页 |
·完成的实物工作量 | 第16-17页 |
·取得的主要成果与认识 | 第17-20页 |
第二章 大地构造背景及区域地质 | 第20-32页 |
·大地构造背景 | 第20-22页 |
·大地构造位置 | 第20-21页 |
·区域地质发展史 | 第21-22页 |
·区域地层 | 第22-24页 |
·区域地层及分布 | 第22-23页 |
·地层岩相分析 | 第23-24页 |
·区域构造 | 第24-28页 |
·区域主要构造行迹 | 第24-26页 |
·区域构造演化 | 第26-28页 |
·区域岩浆岩 | 第28-29页 |
·区域岩体分布特征 | 第28-29页 |
·岩脉 | 第29页 |
·区域矿产 | 第29-32页 |
第三章 矿床地质特征 | 第32-66页 |
·赋矿地层 | 第32-34页 |
·板溪群五强溪组(Ptbnw) | 第32页 |
·泥盆系下统杨林坳组(D_2y) | 第32-33页 |
·泥盆系中统跳马涧组(D_2t) | 第33-34页 |
·矿区构造 | 第34-38页 |
·矿区构造形迹 | 第35-37页 |
·构造与矿体空间分布的关系 | 第37-38页 |
·矿区岩浆岩 | 第38-41页 |
·岩浆岩外部形态特征 | 第38页 |
·岩浆岩内部结构特征 | 第38-41页 |
·矿体地质特征 | 第41-49页 |
·矿体形态、产状与空间分布 | 第41-42页 |
·矿石矿物成分与化学成分 | 第42-44页 |
·矿石的结构、构造 | 第44页 |
·矿石类型 | 第44-47页 |
·围岩蚀变 | 第47页 |
·成矿期与成矿阶段 | 第47-49页 |
·控矿因素与成矿规律 | 第49-57页 |
·矿区地层与成矿的关系 | 第50-52页 |
·构造与成矿的关系 | 第52-53页 |
·岩浆岩与成矿的关系 | 第53-54页 |
·矿化富集规律 | 第54-57页 |
·矿床成因与成矿模式 | 第57-66页 |
·成矿物质来源 | 第57-59页 |
·矿液运移方向 | 第59-61页 |
·成矿物化条件 | 第61-63页 |
·矿床成因及成矿模式 | 第63-66页 |
第四章 控矿构造分析 | 第66-79页 |
·矿区控矿构造特征 | 第66-70页 |
·矿区主要控矿构造 | 第66-69页 |
·矿区构造形成机制 | 第69-70页 |
·矿区构造地球化学特征 | 第70-74页 |
·不整合面构造地球化学特征 | 第70-72页 |
·断裂构造地球化学特征 | 第72-74页 |
·矿化富集与构造的关系 | 第74-75页 |
·不整合面对成矿的控制作用 | 第74页 |
·断层对成矿的控制作用 | 第74-75页 |
·裂隙构造对成矿的控制作用 | 第75页 |
·构造控矿系统及构造控矿模式 | 第75-79页 |
·构造控矿系统 | 第75-76页 |
·构造控矿模式 | 第76-79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9-82页 |
·结论与认识 | 第79-80页 |
·构造控矿预测 | 第80-82页 |
·找矿前景分析 | 第80页 |
·成矿预测 | 第80-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8页 |
图版说明 | 第88-91页 |
致谢 | 第91-92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