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0页 |
英文摘要 | 第10-14页 |
前言 | 第14-16页 |
第一章 质粒的构建与扩增 | 第16-30页 |
一、仪器与材料 | 第16页 |
(一) 菌株及细胞 | 第16页 |
(二) 主要试剂 | 第16页 |
(三) 主要仪器 | 第16页 |
二、实验方法 | 第16-21页 |
(一) 菌种的复苏与冻存 | 第16-17页 |
(二) 感受态细菌的制备 | 第17页 |
(三) 重组质粒的转化 | 第17页 |
(四) 质粒DNA的小量抽提 | 第17页 |
(五) pcDNA-CMV luciferase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17-19页 |
(六) 重组表达质粒pcDNA3.1(+)/SR-BI和pcDNA3.1(+)/APO-AI的构建 | 第19-20页 |
(七) 质粒DNA的大量抽提和纯化 | 第20-21页 |
三、实验结果 | 第21-26页 |
(一) pcDNA-CMV luciferase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与鉴定 | 第21-23页 |
(二) 重组表达质粒pcDNA3.1(+)/SR-BI和pcDNA3.1(+)/APO-AI的构建 | 第23-26页 |
四、小结与讨论 | 第26-30页 |
(一) 基因治疗的质粒载体的要求 | 第26-27页 |
(二) 重组表达载体pcDNA3.1(+)/SR-BI和pcDNA3.1(+)/APO-AI的构建策略 | 第27-28页 |
(三) 用于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基因治疗的基因的选择 | 第28-30页 |
第二章 磁性阳离子脂质体/DNA复合物的制剂学研究 | 第30-51页 |
一、仪器与材料 | 第30-31页 |
(一) 主要试剂 | 第30页 |
(二) 主要仪器 | 第30-31页 |
二、方法与结果 | 第31-48页 |
(一) 磁性阳离子脂质体的制备 | 第31-39页 |
(二) MCL/DNA复合物的制备 | 第39页 |
(三) 质粒DNA含量测定及包封率测定方法的建立 | 第39-41页 |
(四) MCL与pDNA质量比的确定 | 第41-45页 |
(五) 优化条件下的MCL/DNA复合物体外相关性质的考察 | 第45-48页 |
三、讨论 | 第48-50页 |
(一) 铁含量的测定方法 | 第48-49页 |
(二) MCL的制备 | 第49页 |
(三) MCL与pDNA质量比的确定 | 第49-50页 |
四、小结 | 第50-51页 |
第三章 磁性阳离子脂质体/DNA复合物的体外细胞学实验 | 第51-65页 |
一、仪器与材料 | 第51-52页 |
(一) 细胞株与质粒 | 第51页 |
(二) 主要试剂与试剂盒 | 第51页 |
(三) 主要仪器 | 第51-52页 |
二、实验方法 | 第52-55页 |
(一) 细胞复苏 | 第52页 |
(二) 细胞传代 | 第52页 |
(三) 细胞毒性实验 | 第52-53页 |
(四) 细胞转染实验 | 第53-54页 |
(五) 报告基因的表达检测 | 第54-55页 |
三、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55-63页 |
(一) THLE-3人正常肝细胞显微镜下照片 | 第55页 |
(二) 细胞毒性实验 | 第55-57页 |
(三) 细胞转染实验 | 第57-63页 |
四、小结 | 第63-65页 |
第四章 磁性阳离子脂质体/DNA复合物在大鼠体内的靶向性及药效学初步研究 | 第65-78页 |
一、仪器与材料 | 第65页 |
(一) 主要试剂 | 第65页 |
(二) 仪器 | 第65页 |
二、实验方法 | 第65-68页 |
(一) MCL/DNA复合物在大鼠体内的靶向性初步研究 | 第66页 |
(二) MCL/DNA复合物用于大鼠动脉粥样硬化基因治疗的药效学初步研究 | 第66-68页 |
三、结果与讨论 | 第68-77页 |
(一) 报告基因在大鼠体内各器官的表达情况 | 第68-71页 |
(二) MCL/DNA复合物用于大鼠动脉粥样硬化基因治疗的药效学初步研究 | 第71-77页 |
四、小结 | 第77-78页 |
全文总结 | 第78-80页 |
综述 阳性脂质体介导基因转染及其研究进展 | 第80-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3页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申请专利情况 | 第93-94页 |
致谢 | 第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