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1 前言 | 第7-11页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7-8页 |
·研究背景 | 第7页 |
·选题的意义 | 第7-8页 |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8-9页 |
·论文内容、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第9-11页 |
2.中央与地方关系的一般理论 | 第11-20页 |
·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概念与内涵 | 第11-12页 |
·中央与地方关系的相关理论 | 第12-16页 |
·中央集权理论 | 第13-14页 |
·地方分权与自治理论 | 第14-15页 |
·均权理论 | 第15-16页 |
·中共三代领导集体核心对中央与地方关系的相关论述 | 第16-20页 |
·毛泽东:强调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权力分配 | 第16-17页 |
·邓小平:提出"参与管理,实现管理民主化"的思想 | 第17-18页 |
·江泽民:提出"依法规范中央和地方的职能与权限"的主张 | 第18-20页 |
3 我国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历史演变与国外实践的鉴戒 | 第20-34页 |
·中国古代中央与地方关系概况 | 第20-22页 |
a.皇权至高无上 | 第20页 |
b.为确保中央集权的需要而全面推行郡县制 | 第20-21页 |
c.控制各级地方官员的人事权 | 第21页 |
d.设计严密的监察制度,确保地方官员的一言一行皆在皇帝掌控之中 | 第21页 |
e.加强对地方的财政控制 | 第21页 |
f.强化社会意识形态方面的统一以巩固中央高度集权 | 第21-22页 |
·中国近代中央与地方关系概况 | 第22-23页 |
·孙中山的均权构想 | 第22-23页 |
·民国时期的"强枝弱干"格局 | 第23页 |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中央与地方关系概况 | 第23-31页 |
·改革开放前我国的中央与地方关系 | 第23-25页 |
a.建国初期中央高度集权体制初步形成 | 第23-24页 |
b.50年代中后期的放权尝试 | 第24页 |
c."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权力下放 | 第24-25页 |
d."文革"后的调整收权 | 第25页 |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中央与地方关系 | 第25-27页 |
a.向地方下放自主权阶段(1978-1992年) | 第25-26页 |
b.制度创新(1992年至今) | 第26-27页 |
·我国中央与地方关系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 第27-31页 |
·美德日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做法与启示 | 第31-34页 |
·美国 | 第31页 |
·德国 | 第31-32页 |
·日本 | 第32页 |
·启示 | 第32-34页 |
4.实现中央与地方关系和谐化 | 第34-44页 |
·实现中央与地方关系和谐化的指导思想 | 第34页 |
·实现中央与地方关系和谐化的原则 | 第34-36页 |
·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 第34-35页 |
·集权与分权相平衡 | 第35页 |
·行政区划与经济区域相协调 | 第35页 |
·行政区域与司法区域相分离 | 第35-36页 |
·公共权力成本最小 | 第36页 |
·实现中央与地方和谐关系的途径 | 第36-44页 |
·中央与地方关系法治化的内涵 | 第36-38页 |
a.中央与地方关系法治化的含义 | 第36页 |
b.中央与地方关系法治化的基本原则 | 第36-37页 |
c.中央与地方关系法治化的核心 | 第37页 |
d.中央与地方关系法治化的前提和基础 | 第37-38页 |
e.中央与地方关系法治化的基本内容 | 第38页 |
·实现中央与地方关系法治化的必然性与必要性 | 第38-40页 |
·实现中央与地方关系法治化的基本思路 | 第40-43页 |
a.转变观念 | 第40页 |
b.科学划分与配置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职责权限 | 第40-41页 |
c.完善中央与地方的双向监督制约机制 | 第41页 |
d.实现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法制化 | 第41-42页 |
e.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为实现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法治化创造条件 | 第42-43页 |
·实现中央与地方关系法治化的具体手段——制定《中央与地方关系法》 | 第43-44页 |
5.结论 | 第44-46页 |
致谢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附录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