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1章 磁场生物学效应机理研究进展 | 第10-25页 |
1 磁场生物学效应的特点 | 第11-12页 |
2 国内外磁场生物学效应研究进展 | 第12-21页 |
·磁场对生物体内环境理化性质的影响 | 第12-13页 |
·磁场对水分子的影响 | 第12页 |
·磁场对物质溶解度的影响 | 第12-13页 |
·磁场对生物体组织器官的影响 | 第13-18页 |
·磁场对心血管系统和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 第13-17页 |
·磁场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 第17页 |
·磁场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 第17页 |
·磁场对消化系统的影响 | 第17-18页 |
·磁场对细胞膜的影响 | 第18页 |
·磁场对生物大分子的影响 | 第18-21页 |
·磁处理对核酸的影响 | 第18-19页 |
·磁处理对蛋白质的影响 | 第19-20页 |
·磁处理对机体自由基的影响 | 第20-21页 |
·磁场对信号分子的影响 | 第21页 |
3 磁场生物效应的作用机制 | 第21-25页 |
·磁处理对分子本身性质的影响 | 第22-23页 |
·磁力矩重新取向 | 第22页 |
·氢键变形 | 第22页 |
·活化能改变 | 第22页 |
·磁场的极化作用 | 第22-23页 |
·磁场对细胞膜系统的作用机制 | 第23页 |
·磁场对自由基的作用机制 | 第23-24页 |
·磁场对核酸的作用机制 | 第24-25页 |
第2章 稳恒磁场对细菌培养基理化性质及对几种需氧菌生长的影响 | 第25-34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25-28页 |
·主要实验仪器和试剂 | 第25-27页 |
·主要实验仪器 | 第25页 |
·主要试剂 | 第25-26页 |
·试剂配制 | 第26-27页 |
·细菌培养 | 第27页 |
·磁场处理系统 | 第27页 |
·稳恒磁场处理对细胞培养基的理化性质影响的试验及试验分组 | 第27-28页 |
·碘量法测定磁处理肉汤培养基溶解氧和PH值 | 第28页 |
·稳恒磁场处理对需氧菌生长的影响 | 第28页 |
·分光光度计法检测稳恒磁场对细菌生长的影响 | 第28页 |
·数据分析 | 第28页 |
2. 实验结果 | 第28-31页 |
·稳恒磁场处理对肉汤培养基理化性质的影响 | 第28-30页 |
·稳恒磁场处理对肉汤培养基PH值的影响 | 第28-29页 |
·稳恒磁场处理对肉汤培养基溶解氧的影响 | 第29-30页 |
·稳恒磁场处理对三种需氧菌生长的影响 | 第30-31页 |
·稳恒磁场处理对大肠杆菌生长的影响(如图2.4) | 第30页 |
·稳恒磁场处理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影响(如图2.5) | 第30页 |
·稳恒磁场处理对枯草芽孢杆菌的影响(如图2.6) | 第30-31页 |
3 讨论 | 第31-32页 |
4 结论 | 第32-34页 |
第3章 磁场处理对SD大鼠血流变的影响 | 第34-52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35-36页 |
·主要实验仪器和实验动物 | 第35页 |
·主要实验仪器 | 第35页 |
·实验动物 | 第35页 |
·采血方法 | 第35页 |
·磁场处理系统 | 第35页 |
·试验分组 | 第35页 |
·磁处理方法及血流变检测指标 | 第35-36页 |
·数据分析 | 第36页 |
2. 实验结果 | 第36-41页 |
·稳恒磁场处理对雄性SD大鼠血流变的影响 | 第36页 |
·稳恒磁场处理对雌性SD大鼠血流变性的影响 | 第36-37页 |
·稳恒磁场处理对SD大鼠血流变性的影响 | 第37-39页 |
·性别对SD大鼠血流变指标的影响 | 第39-41页 |
·雄性实验组与雌性实验组血流变指标的比较 | 第39-40页 |
·雄性对照组与雌性对照组血流变指标的比较 | 第40-41页 |
3 讨论 | 第41-52页 |
第4章 磁场对细胞膜电位的影响 | 第52-59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54-56页 |
·主要实验仪器和试剂 | 第54页 |
·主要实验仪器 | 第54页 |
·主要试剂 | 第54页 |
·试剂配制 | 第54页 |
·细胞培养 | 第54页 |
·细胞膜电位的测定方法 | 第54-55页 |
·磁场处理系统 | 第55页 |
·试验分组 | 第55页 |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稳恒磁场对K562细胞膜电位的影响 | 第55页 |
·数据分析 | 第55-56页 |
2. 实验结果 | 第56-57页 |
·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细胞膜荧光 | 第56页 |
·稳恒磁场处理RPMI1640培养基对K562细胞膜电位的影响 | 第56-57页 |
3 讨论 | 第57-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