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爆玉米秸秆高温固态阶梯厌氧消化的研究
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1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1-32页 |
·我国农作物秸秆资源和利用现状 | 第11-12页 |
·木质纤维素类生物质利用的意义 | 第12-14页 |
·天然植物秸秆的结构和组成 | 第14-15页 |
·木质纤维素的预处理 | 第15-21页 |
·物理法 | 第17-18页 |
·化学法 | 第18-19页 |
·生物法 | 第19页 |
·物理-化学法 | 第19-21页 |
·厌氧消化技术概述 | 第21-28页 |
·厌氧消化的机理 | 第21-23页 |
·厌氧消化的微生物 | 第23-25页 |
·厌氧消化的影响因素 | 第25-27页 |
·厌氧消化的工艺及研究现状 | 第27-28页 |
·固态发酵的研究进展 | 第28-30页 |
·固态发酵的定义 | 第28-29页 |
·固态发酵的特点 | 第29页 |
·固态发酵条件的控制 | 第29-30页 |
·固态发酵的应用 | 第30页 |
·本文研究内容 | 第30-32页 |
2 汽爆预处理对厌氧消化产气性能的影响 | 第32-39页 |
·引言 | 第32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2-34页 |
·实验原料 | 第32-33页 |
·实验方法 | 第33-34页 |
·分析检测方法 | 第34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4-38页 |
·汽爆预处理对玉米秸秆组分的影响 | 第34-36页 |
·汽爆预处理对玉米秸秆还原糖含量的影响 | 第36-37页 |
·汽爆预处理对玉米秸秆厌氧消化产气性能的影响 | 第37-38页 |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3 汽爆玉米秸秆高温固态厌氧消化控制参数的优化 | 第39-57页 |
·引言 | 第39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9-40页 |
·实验原料 | 第39页 |
·实验方法 | 第39页 |
·分析检测 | 第39-40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0-55页 |
·固液比对厌氧消化的影响 | 第40-42页 |
·初始pH 对厌氧消化的影响 | 第42-44页 |
·接种量对厌氧消化的影响 | 第44-46页 |
·氮源对厌氧消化的影响 | 第46-49页 |
·纤维素酶添加量对厌氧消化的影响 | 第49-51页 |
·发酵温度对厌氧消化的影响 | 第51-53页 |
·参数优化后汽爆秸秆的厌氧消化 | 第53-55页 |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4 汽爆秸秆阶梯厌氧消化产氢气和沼气 | 第57-64页 |
·引言 | 第57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57-58页 |
·实验原料 | 第57-58页 |
·实验方法 | 第58页 |
·分析检测 | 第58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8-63页 |
·阶梯厌氧消化产氢气 | 第58-61页 |
·阶梯厌氧消化产沼气 | 第61-62页 |
·秸秆阶梯厌氧消化后的组分变化 | 第62-63页 |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5 结论及下一步工作 | 第64-66页 |
·结论 | 第64页 |
·创新点 | 第64-65页 |
·对下一步工作的建议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8页 |
附录 | 第78-82页 |
1. 总固体(TS)含量的测定 | 第78页 |
2. 总挥发固体(VS)含量的测定 | 第78页 |
3. 范氏法测定组分 | 第78-80页 |
4. 细胞浓度测定 | 第80-8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目录 | 第82-83页 |
致谢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