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模式研究--以惠民县胡集镇为例
| 中文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10页 |
| 1 问题的提出 | 第10-14页 |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4页 |
|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 ·研究的意义 | 第11-14页 |
| 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4-20页 |
| ·国外研究进展 | 第14-16页 |
| ·德国土地整理动态 | 第14-15页 |
| ·苏联土地整理动态 | 第15页 |
| ·韩国土地整理动态 | 第15-16页 |
| ·国内研究进展 | 第16-17页 |
| ·改革开放前的土地整理 | 第16页 |
| ·改革开放后的土地整理 | 第16-17页 |
| ·总体设计 | 第17-20页 |
|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 ·研究方法 | 第18页 |
|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 3 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20-28页 |
| ·农村居民点整理的有关概念 | 第20-23页 |
| ·土地整理的含义 | 第20页 |
| ·农村居民点用地的含义 | 第20-21页 |
| ·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的含义 | 第21-22页 |
| ·土地整理模式的含义 | 第22-23页 |
| ·农村居民点整理的理论基础 | 第23-28页 |
| ·区位理论 | 第23页 |
| ·区域空间集聚理论 | 第23-24页 |
| ·土地可持续利用理论 | 第24-25页 |
| ·村镇规划理论 | 第25-26页 |
| ·公众参与理论 | 第26页 |
| ·人居环境理论 | 第26-28页 |
| 4 农村居民点整理模式理论研究 | 第28-35页 |
| ·空间技术模式 | 第28-31页 |
| ·村庄改造控制型整理模式 | 第28-29页 |
| ·迁村并点型整理模式 | 第29-30页 |
| ·城镇化整理模式 | 第30-31页 |
| ·组织管理模式 | 第31-32页 |
| ·自组织模式 | 第31页 |
| ·政府组织模式 | 第31-32页 |
| ·市场组织模式 | 第32页 |
| ·筹资模式 | 第32-35页 |
| ·政府投资模式 | 第32-33页 |
| ·市场投资模式 | 第33页 |
| ·政府与市场结合模式 | 第33页 |
| ·自主投资模式 | 第33-35页 |
| 5 农村居民点整理模式实证研究 | 第35-56页 |
| ·研究区概况 | 第35-40页 |
| ·惠民县概况 | 第35-38页 |
| ·胡集镇概况 | 第38-40页 |
| ·胡集镇农村居民点整理模式研究 | 第40-54页 |
| ·空间技术模式 | 第40-47页 |
| ·组织管理模式 | 第47-50页 |
| ·筹资模式 | 第50-54页 |
| ·整理效益分析 | 第54-56页 |
| 6 结论 | 第56-58页 |
| ·主要研究成果 | 第56-57页 |
| ·对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的模式进行理论研究 | 第56页 |
| ·以惠民县胡集镇为例进行应用研究 | 第56-57页 |
| ·研究创新与不足 | 第57-58页 |
| 致谢 | 第58-59页 |
| 参考文献 | 第59-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