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7页 |
·本文研究课题的提出 | 第8页 |
·透水性混凝土的特点 | 第8-12页 |
·透水性混凝土的定义 | 第8页 |
·透水性混凝土分类 | 第8-11页 |
·透水性混凝土及制品诸多生态方面的优点 | 第11-12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应用情况 | 第12-14页 |
·国外研究及应用现状 | 第12-13页 |
·国内研究及应用现状 | 第13-14页 |
·目前国内在原材料选择方面的应用 | 第14页 |
·研究内容与研究目标 | 第14-16页 |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研究目标 | 第15-16页 |
·本章小结 | 第16-17页 |
第二章 试验原材料与试验方法 | 第17-28页 |
·试验原材料及其基本性能 | 第17-20页 |
·水泥 | 第17-18页 |
·粗集料 | 第18页 |
·掺合料和外加剂 | 第18-20页 |
·透水性混凝土试块的制备工艺及性能指标测试方法 | 第20-26页 |
·透水性混凝土试块的制备工艺 | 第20-21页 |
·透水性混凝土性能指标测试方法 | 第21-26页 |
·本章小结 | 第26-28页 |
第三章 透水性混凝土强度和透水性形成机理及结构破坏特点 | 第28-41页 |
·普通混凝土和透水性混凝土的组成结构 | 第28-31页 |
·普通混凝土的组成和结构 | 第28-31页 |
·透水性混凝土的组成结构 | 第31页 |
·透水性混凝土透水性、强度的形成机理研究 | 第31-36页 |
·透水性混凝土透水性的形成机理 | 第31-34页 |
·混凝土的强度理论 | 第34-35页 |
·透水性混凝土强度形成机理 | 第35-36页 |
·本文试验中提高透水性混凝土强度的实际措施 | 第36-38页 |
·提高水泥浆体强度 | 第36-37页 |
·改善界面区结构 | 第37-38页 |
·透水性混凝土的破坏方式及机理 | 第38-40页 |
·透水性混凝土的破坏过程 | 第38页 |
·透水性混凝土与普通密实性混凝土破坏及破坏过程的不同点 | 第38-40页 |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四章 透水性混凝土性能试验研究 | 第41-61页 |
·选择配制本课题所研究的透水性混凝土的原材料 | 第41-48页 |
·透水性混凝土试验设计方案 | 第48-56页 |
·讨论 | 第56-59页 |
·骨料级配 | 第56-57页 |
·水灰比 | 第57-59页 |
·集灰比 | 第59页 |
·本章小结 | 第59-61页 |
第五章 神经网络模型在透水性混凝土性能指标预测中的应用及透水性混凝土性能指标评判方法的比较 | 第61-89页 |
·概述 | 第61页 |
·人工神经网络模型预测透水性混凝土性能指标实例 | 第61-80页 |
·利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建立回归方程 | 第63-64页 |
·BP神经网络模型的构建 | 第64-66页 |
·自适应模糊神经网络ANFIS的构建 | 第66-67页 |
·三种模型预测结果的对比分析 | 第67-80页 |
·透水性混凝土性能指标的评判 | 第80-87页 |
·功效系数法计算过程 | 第81-82页 |
·层次分析法与灰色关联度综合评判法评判模型的建立 | 第82-85页 |
·采用建立的模型对数据进行评判 | 第85-87页 |
·本章小结 | 第87-89页 |
第六章 透水性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 第89-97页 |
·概述 | 第89页 |
·透水性混凝土配合比计算 | 第89-96页 |
·设计思路 | 第89-90页 |
·配合比设计的原则 | 第90页 |
·透水性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参数的确定 | 第90-91页 |
·透水性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计算步骤 | 第91-93页 |
·透水性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举例 | 第93-95页 |
·透水性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步骤讨论 | 第95-96页 |
·本章小结 | 第96-97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 第97-99页 |
·结论 | 第97页 |
·建议 | 第97-99页 |
参考文献 | 第99-103页 |
致谢 | 第103-104页 |
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项目和学术论文) | 第10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