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可拓学的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
致谢 | 第1-6页 |
中文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1 绪论 | 第11-15页 |
·论文选题的背景 | 第11-12页 |
·论文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2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思路 | 第13-15页 |
2 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 | 第15-19页 |
·可持续发展 | 第15页 |
·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 | 第15-17页 |
·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 第15-17页 |
·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 第17页 |
·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评价 | 第17-19页 |
3 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19-35页 |
·指标体系建立的指导思想 | 第19-20页 |
·指标体系建立的指导原则 | 第20-21页 |
·指标初选 | 第21-25页 |
·反映城市交通功能的评价指标 | 第21-22页 |
·反映交通经济财务的评价指标 | 第22-23页 |
·反映社会公平的评价指标 | 第23-24页 |
·反映生态影响的评价指标 | 第24页 |
·反映政府管理功能的评价指标 | 第24-25页 |
·指标的筛选与建立 | 第25-27页 |
·指标的筛选思路 | 第25页 |
·指标体系的结构 | 第25-26页 |
·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26-27页 |
·评价指标 | 第27-35页 |
·交通功能指标 | 第27-30页 |
·经济财务指标 | 第30-31页 |
·社会公平指标 | 第31-32页 |
·生态影响指标 | 第32-34页 |
·政府管理指标 | 第34-35页 |
4 基于可拓学的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评价理论 | 第35-48页 |
·可拓学的理论基础 | 第35-36页 |
·可拓学简介 | 第35页 |
·可拓理论框架 | 第35-36页 |
·可拓理论 | 第36-40页 |
·物元理论 | 第36-37页 |
·可拓集合 | 第37-38页 |
·关联函数 | 第38-40页 |
·可拓理论对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的适用性 | 第40-42页 |
·研究内容的一致性 | 第40-41页 |
·逻辑理论的一致性 | 第41-42页 |
·研究事物可变性的一致性 | 第42页 |
·物元可拓评价模型的建立 | 第42-48页 |
·定经典域和节域确 | 第42-43页 |
·确定待评物元 | 第43页 |
·确定权系数 | 第43-46页 |
·建立关联函数 | 第46-47页 |
·确定关联度,进行综合评价 | 第47-48页 |
5 实证研究—北京市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水平评价 | 第48-69页 |
·北京市城市交通系统概况 | 第48-54页 |
·社会经济状况 | 第48-49页 |
·交通运输发展 | 第49-53页 |
·交通能源环境发展 | 第53-54页 |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54-57页 |
·构造判断矩阵 | 第54-56页 |
·层次总排序 | 第56-57页 |
·北京市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 | 第57-66页 |
·数据收集 | 第57页 |
·可拓评价法综合评价 | 第57-63页 |
·层次分析法综合评价 | 第63-64页 |
·可拓评价法与层次分析法结论比较 | 第64-66页 |
·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的提升路径 | 第66-69页 |
·综合交通体系建设思路 | 第66页 |
·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水平对策研究 | 第66-69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69-70页 |
·结论 | 第69页 |
·展望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2页 |
作者简历 | 第72-74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