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2页 |
| 第一章 扫描隧道显微镜诱导发光(STML)研究的背景介绍 | 第12-56页 |
| ·扫描隧道显微镜(STM)简介 | 第12-16页 |
| ·诞生与发展 | 第12-13页 |
| ·物理机制和工作原理 | 第13-15页 |
| ·常规应用领域 | 第15-16页 |
| ·STM 诱导发光研究简介 | 第16-36页 |
| ·STM 与光学检测技术的融合 | 第16-20页 |
| ·金属表面的STM 诱导发光研究 | 第20-24页 |
| ·半导体表面的STM 诱导发光研究 | 第24-26页 |
| ·表面上纳米结构的 STM 诱导发光研究 | 第26-29页 |
| ·荧光分子体系的STM 诱导发光研究 | 第29-36页 |
| ·STM 诱导发光理论简介 | 第36-46页 |
| ·金属表面电致等离激元发光的 Rendell 模型 | 第36-38页 |
| ·金属表面 STML 理论计算的球形探针模型 | 第38-41页 |
| ·金属表面 STML 理论计算的双曲面探针模型 | 第41-45页 |
| ·复杂体系的 STML 理论计算模型 | 第45-46页 |
| ·分子发光中的光子态调控简介 | 第46-50页 |
| ·光子态调控分子发光的目标和意义 | 第46-47页 |
| ·光子态调控分子发光的理论基础 | 第47-50页 |
| ·光子态调控分子发光的手段 | 第50页 |
| ·本论文的研究工作 | 第50-52页 |
| 参考文献 | 第52-56页 |
| 第二章 硫醇自组装单层膜在 TPP | 第56-82页 |
| ·研究背景 | 第56-62页 |
| ·卟啉分子及其发光特性简介 | 第56-59页 |
| ·硫醇自组装分子单层膜简介 | 第59-61页 |
| ·金属表面有机分子的发光特性 | 第61-62页 |
| ·TPP/thiol-SAMs/Au(111)体系的光致发光实验 | 第62-66页 |
| ·TPP/thiol-SAMs/Au(111)三明治结构样品的制备和 STM 表征 | 第62-64页 |
| ·样品的光学测量手段 | 第64-66页 |
| ·光致发光光谱和寿命的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66-72页 |
| ·稳态光谱的结果和讨论 | 第66-70页 |
| ·荧光寿命的测量结果和讨论 | 第70-72页 |
| ·基于 CPS 理论的计算模拟 | 第72-77页 |
| ·CPS 理论简介 | 第72-75页 |
| ·CPS 理论对短寿命组分的模拟结果 | 第75-77页 |
| ·本章总结和展望 | 第77-79页 |
| 参考文献 | 第79-82页 |
| 第三章 金属表面超薄卟啉分子膜 STM 电致发光的调控与能量上转换现象 | 第82-119页 |
| ·研究背景 | 第82-87页 |
| ·金属表面有机分子的STM 诱导发光 | 第82-84页 |
| ·卟啉分子的自组装背景简介 | 第84-86页 |
| ·Au 表面多层卟啉分子电致发光的初期结果 | 第86-87页 |
| ·实验方法介绍 | 第87-89页 |
| ·金属表面多层 TPP 卟啉分子的 STM 表征 | 第89-92页 |
| ·金表面五层以下 TPP 卟啉分子的电致发光特性 | 第92-96页 |
| ·金表面五层 TPP 卟啉分子的电致发光上转换现象 | 第96-103页 |
| ·上转换发光背景简介 | 第96-98页 |
| ·STM 诱导金属表面五层TPP 分子的上转换发光 | 第98-103页 |
| ·等离激元共振激发调控金表面五层卟啉分子的光谱线形 | 第103-107页 |
| ·纳腔等离激元(NCP)共振增强分子电致发光的机制 | 第107-114页 |
| ·正常偏压下的 NCP 共振激发 | 第108-110页 |
| ·上转换偏压条件下的 NCP 共振散射激发 | 第110-114页 |
| ·本章总结和展望 | 第114-115页 |
| 参考文献 | 第115-119页 |
| 发表和待发表论文目录 | 第119-120页 |
| 致谢 | 第12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