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预约定价安排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前言 | 第11-17页 |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11-13页 |
(一) 选题背景 | 第11-12页 |
(二) 选题意义 | 第12-13页 |
二、研究现状及评价 | 第13-15页 |
(一) 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二) 评价 | 第14-15页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5页 |
(一) 研究思路 | 第15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四、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 第15-17页 |
第一章 预约定价安排的法理基础 | 第17-26页 |
一、税收法律关系债的性质是预约定价安排产生的根源 | 第17-20页 |
(一) 权力关系说 | 第17-18页 |
(二) 债务关系说 | 第18页 |
(三) 税收法律关系债的性质 | 第18-20页 |
二、合同理论成就预约定价安排的制度设计 | 第20-24页 |
(一) 私法向公法渗透为预约定价安排创造了条件 | 第20-21页 |
(二) 预约定价安排具有合同的性质 | 第21页 |
(三) 预约定价安排是有税法特点的合同 | 第21-22页 |
(四) 合同理论在预约定价安排中的体现 | 第22-24页 |
三、预约定价安排体现税法基本原则 | 第24-26页 |
(一) 兼顾了税收效率原则和公平原则 | 第24页 |
(二) 统一了税收法定原则和实质课税原则 | 第24-26页 |
第二章 日、美、澳预约定价安排比较 | 第26-37页 |
一、日本 | 第26-29页 |
(一) 概况 | 第26页 |
(二) 机构设置 | 第26-27页 |
(三) 主要程序 | 第27-29页 |
二、美国 | 第29-32页 |
(一) 概况 | 第29页 |
(二) 机构设置 | 第29-30页 |
(三) 主要程序 | 第30-32页 |
三、澳大利亚 | 第32-35页 |
(一) 概况 | 第32页 |
(二) 机构设置 | 第32页 |
(三) 主要程序 | 第32-35页 |
四、三国预约定价安排的共同之处 | 第35-37页 |
(一) 预约定价安排申请程序的一致性 | 第35页 |
(二) 强调纳税人的自愿性和平等性 | 第35页 |
(三) 追求效率 | 第35-36页 |
(四) 对信息的重视 | 第36-37页 |
第三章 我国预约定价安排的现状及问题 | 第37-45页 |
一、立法现状 | 第37-41页 |
(一) 立法发展历程 | 第37-39页 |
(二) 立法现状 | 第39-41页 |
二、实践现状 | 第41-42页 |
三、我国预约定价安排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42-45页 |
(一) 预约定价安排管理权限设置不合理 | 第42页 |
(二) 指导文件更新不及时 | 第42-43页 |
(三) 欠缺基本原则 | 第43页 |
(四) 适用对象狭窄 | 第43页 |
(五) 缺乏违约制裁手段 | 第43页 |
(六) 预约定价安排谈判暂停规定不明确 | 第43-44页 |
(七) 预约定价安排终止条件不具体 | 第44-45页 |
第四章 完善我国预约定价安排的建议 | 第45-50页 |
一、建立相对集中的预约定价安排管理体制 | 第45-46页 |
二、加快预约定价安排立法 | 第46页 |
三、确立预约定价安排的基本原则 | 第46-47页 |
四、新增中小企业预约定价安排程序 | 第47-48页 |
五、将违约责任与费用制度挂钩 | 第48-49页 |
六、细化具体规定 | 第49页 |
七、其他问题 | 第49-50页 |
结论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3页 |
致谢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