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引言 | 第10-11页 |
第一章 法院调解制度解说 | 第11-17页 |
一、调解的解说 | 第11页 |
二、法院调解及其“和谐”功能略说 | 第11-13页 |
三、中国调解制度的历史发展 | 第13-17页 |
(一) 古代调解制度 | 第13-14页 |
(二) 建国前的边区法院调解制度 | 第14-15页 |
(三) 改革开放后至今的法院调解制度 | 第15-17页 |
第二章 法院调解制度的宏观社会原因分析 | 第17-32页 |
一、优良的民族文化与调解的实质内涵的契合 | 第17-20页 |
(一) 传统文化强调的整体利益至上原则与调解强调的以大局为重的观念契合 | 第17-18页 |
(二) 传统文化推崇的关于“仁爱”和追求人际和谐的思想与开展调解工作的思想基础契 | 第18-19页 |
(三) 传统文化讲求谦敬礼让,强调克骄防矜的思想与调解中需要当事人进行权利让渡的要求契合 | 第19-20页 |
二、从现代中国城乡二元制的社会结构方面分析 | 第20-26页 |
(一) 城乡二元体制结构没有根本打破,广大农村经济发展落后,缺乏基本的法制环境 | 第20-21页 |
(二) 广大农村地区的家族势力强劲,削弱法制和制度的力量,调解成为解决农村纷争的首选 | 第21-23页 |
(三) 从城镇居民所处的社会环境分析调解制度在城镇地区的适应性 | 第23-24页 |
(四) 中国(尤其是城镇地区)已经建立起来的调解大格局反映调解制度的深刻适应性 | 第24-26页 |
三、从国家管理和社会治理的需要角度分析 | 第26-29页 |
(一) 法院调解制度的安排体现了国家进行社会有效管理的政治需要 | 第26-27页 |
(二) 中国特殊的国情决定了法院调解成为解决纠纷维护稳定的经常性手段 | 第27-29页 |
四、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性和对调解的法律需求分析 | 第29-32页 |
(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要实现的根本价值追求与现代调解制度的根本目标相同 | 第29-30页 |
(二) 市场经济讲求自治的特性与现代调解制度遵行的自治原则相符合 | 第30页 |
(三) 市场经济既讲竞争又讲协作的特点与现代调解制度强调当事人合作对话、建立可持续发展关系的目标一致 | 第30页 |
(四) 现代调解机制在解纷时具有的优势符合市场经济追求效率、追求利益最大化原则 | 第30-31页 |
(五) 政府在适当程度上对市场经济进行宏观调控与调解在公权力的指导下进行私权的处分方面存在相同的运作方式 | 第31-32页 |
第三章 法院调解制度的微观社会原因分析 | 第32-41页 |
一、以调解方式解决纠纷符合普通民众的求和心理和法律需求 | 第32-34页 |
(一) 落后的农业文明使农民缺乏基本的诉讼观念,传统的调解方式继续得以沿袭 | 第32-33页 |
(二) 从城镇居民逐步完善成长的法治观念分析调解制度的适应性 | 第33-34页 |
二、当事人选择调解的具体原因分析 | 第34-37页 |
(一) 调解制度具有高效性,能够减少当事人成本付出,符合市场经济人的理性特征 | 第34-35页 |
(二) 调解制度能够在最大程度上体现当事人的具体要求和愿望 | 第35-36页 |
(三) 调解可被当事人作为回避诉讼风险、承担诉讼不利后果的手段 | 第36-37页 |
(四) 调解制度可以保护当事人的秘密信息 | 第37页 |
三、法官选择调解的原因分析 | 第37-41页 |
(一) 对法官的分析 | 第37-38页 |
(二) 从医患纠纷的角度考察我国现行法律存在的缺陷,分析法官选择调解方式结案的必要性 | 第38-41页 |
结论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4页 |
后记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