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区域地质旅游资源整合研究--以大别山为例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4页 |
1 绪论 | 第14-41页 |
·研究背景及研究问题的提出 | 第14-23页 |
·研究背景 | 第14-18页 |
·本文研究问题的提出 | 第18-22页 |
·本文研究的意义 | 第22-23页 |
·文献综述 | 第23-36页 |
·相关研究概述 | 第23-25页 |
·国外研究情况 | 第25-29页 |
·国内研究情况 | 第29-35页 |
·简要述评 | 第35-36页 |
·本文研究所采用的方法 | 第36-38页 |
·多学科综合的方法 | 第36-37页 |
·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结合的方法 | 第37页 |
·理论和实践结合的方法 | 第37页 |
·比较分析法 | 第37页 |
·数据图表分析法 | 第37-38页 |
·系统分析法 | 第38页 |
·本文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38页 |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 第38-41页 |
2 跨界区域地质旅游资源整合概念界定 | 第41-61页 |
·地质遗迹 | 第41-46页 |
·地质遗迹的概念 | 第41页 |
·地质遗迹的特征 | 第41-42页 |
·地质遗迹分类的研究 | 第42-46页 |
·跨界区域 | 第46-51页 |
·区域 | 第46-48页 |
·跨界区域 | 第48页 |
·跨界旅游区域 | 第48-51页 |
·跨界区域地质旅游资源 | 第51-54页 |
·产业化整合界定 | 第54-61页 |
·产业 | 第54-55页 |
·产业化 | 第55-56页 |
·产业化整合 | 第56-59页 |
·旅游资源产业化整合 | 第59-61页 |
3 跨界区域地质旅游资源整合机制 | 第61-90页 |
·旅游资源整合机制 | 第61-65页 |
·整合机制内涵 | 第61-64页 |
·旅游资源整合机制制约因素 | 第64-65页 |
·整合动力机制 | 第65-78页 |
·政府驱动 | 第68-70页 |
·社区驱动 | 第70-73页 |
·企业驱动 | 第73-74页 |
·市场驱动 | 第74-76页 |
·环境驱动 | 第76-77页 |
·动力机制相互作用关系 | 第77-78页 |
·合作机制 | 第78-80页 |
·实施机制 | 第80-88页 |
·产品化整合 | 第80-85页 |
·资本化整合 | 第85-86页 |
·政策性整合 | 第86-88页 |
·本章小结 | 第88-90页 |
4 跨界区域地质旅游资源整合布局分析 | 第90-120页 |
·跨界区域旅游布局内涵及必要性 | 第90-93页 |
·跨界区域旅游布局内涵 | 第90-91页 |
·跨界区域旅游布局必要性 | 第91-93页 |
·布局依据:地质旅游资源评价 | 第93-97页 |
·评价因子 | 第93-94页 |
·等级划分 | 第94页 |
·评价流程图 | 第94-95页 |
·景区评价 | 第95-96页 |
·评价模型 | 第96页 |
·量化的数学模型 | 第96-97页 |
·评价结果 | 第97页 |
·布局原则:整体性与可持续原则 | 第97-103页 |
·整体性原则 | 第97-100页 |
·可持续原则 | 第100-103页 |
·布局制约因素 | 第103-111页 |
·地质旅游资源构成 | 第103-104页 |
·市场定位 | 第104-106页 |
·旅游承载力 | 第106-108页 |
·旅游产业现状 | 第108-109页 |
·客源构成 | 第109-111页 |
·跨界区域旅游资源产业布局模式 | 第111-117页 |
·极化布局模式 | 第112-115页 |
·点轴布局模式 | 第115-116页 |
·网络布局模式 | 第116-117页 |
·本章小结 | 第117-120页 |
5 跨界区域旅游资源产业链的构建 | 第120-143页 |
·跨界区域旅游产业链形成机理 | 第120-127页 |
·旅游产业链的内涵 | 第120-123页 |
·跨界区域旅游产业链的形成 | 第123-127页 |
·跨界区域旅游产业链的构成 | 第127-129页 |
·基本产业链 | 第127-128页 |
·延伸产业链 | 第128-129页 |
·跨界区域旅游产业链构建途径 | 第129-140页 |
·优化旅游产业结构, | 第129-134页 |
·整合旅游大企业 | 第134-136页 |
·开发旅游商品 | 第136页 |
·利用网络延伸旅游产业连 | 第136-140页 |
·跨界区域特种旅游产品开发 | 第140-141页 |
·本章小结 | 第141-143页 |
6 大别山区域地质的形成及特点 | 第143-154页 |
·大别山地质区位的形成 | 第143-145页 |
·大别山地层构成 | 第145-146页 |
·大别山岩浆活动 | 第146-148页 |
·岩浆活动周期 | 第146-147页 |
·断块山地 | 第147-148页 |
·榴辉岩浆 | 第148页 |
·大别山断裂构造 | 第148-149页 |
·大别山地貌特征 | 第149-152页 |
·出露杂岩多样 | 第149-150页 |
·岩层侵入明显 | 第150-151页 |
·夷平面层次分明 | 第151-152页 |
·形成地质旅游遗迹环境 | 第152页 |
·本章小结 | 第152-154页 |
7 大别山地质旅游资源构成及开发现状 | 第154-176页 |
·大别山地质旅游资源的构成 | 第154-161页 |
·地质旅游资源丰富 | 第154-158页 |
·地质与其它旅游资源共生互融 | 第158-160页 |
·地质旅游资源处于跨界地带 | 第160-161页 |
·大别山地质旅游资源开发现状 | 第161-175页 |
·大别山区基本情况 | 第161-162页 |
·地质旅游资源开发进展 | 第162-169页 |
·大别山地质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 第169-175页 |
·本章小结 | 第175-176页 |
8 大别山地质旅游资源整合措施 | 第176-194页 |
·大别山地质旅游整合战略 | 第176-180页 |
·围绕核心,跨区组合,点轴推进,辐射全国 | 第176-177页 |
·资源组合,突出重点,注重差异,优势互补 | 第177页 |
·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树立形象,培育精品 | 第177-179页 |
·地质旅游联动发展战略 | 第179-180页 |
·大别山旅游产业定位 | 第180-181页 |
·旅游类型定位 | 第180页 |
·客源定位 | 第180-181页 |
·产品定位 | 第181页 |
·市场定位 | 第181页 |
·地质旅游资源整合原则 | 第181-184页 |
·可持续发展原则 | 第181-182页 |
·整体性开发原则 | 第182页 |
·优势互补原则 | 第182-183页 |
·分步推进原则 | 第183-184页 |
·大别山地质旅游资源整合措施 | 第184-193页 |
·地质旅游规划整合 | 第184-185页 |
·旅游融资整合 | 第185-186页 |
·地质景区整合 | 第186-189页 |
·地质旅游品牌整合 | 第189-190页 |
·地质旅游线路整合 | 第190-192页 |
·交通整合 | 第192-193页 |
·本章小结 | 第193-194页 |
9 结论及展望 | 第194-196页 |
·主要结论 | 第194页 |
·研究展望 | 第194-196页 |
致谢 | 第196-197页 |
参考文献 | 第197-209页 |
附录:博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20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