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镇凹陷沙二上亚段沉积体系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1 前言 | 第10-14页 |
| ·论文选题依据和意义 | 第10-11页 |
| ·论文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 第11-12页 |
| ·完成的工作量 | 第12页 |
| ·主要成果和认识 | 第12-14页 |
| 2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4-26页 |
| ·研究区概况 | 第14-15页 |
| ·区域构造特征 | 第15-17页 |
| ·车镇凹陷前古近系构造特征 | 第15-16页 |
| ·新生界构造特征 | 第16-17页 |
| ·区域演化特征 | 第17-22页 |
| ·区域地层特征 | 第22-26页 |
| ·太古界 | 第22页 |
| ·古生界 | 第22-23页 |
| ·中生界 | 第23页 |
| ·古近系 | 第23-26页 |
| 3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 | 第26-40页 |
| ·陆相盆地层序地层学分析方法 | 第26-27页 |
| ·层序地层格架的建立 | 第27-33页 |
| ·层序地层划分 | 第27-29页 |
| ·单井层序划分 | 第29-33页 |
| ·层序划分方案 | 第33页 |
| ·层序地层对比 | 第33-34页 |
| ·层序地层演化特征分析 | 第34-40页 |
| 4 沉积相与沉积体系 | 第40-69页 |
| ·沉积相类型与识别标志 | 第40-56页 |
| ·滩坝相 | 第40-46页 |
| ·三角洲相 | 第46-49页 |
| ·扇三角洲相 | 第49-52页 |
| ·滨浅湖沉积体系 | 第52-56页 |
| ·沙二上亚段沉积体系展布特征 | 第56-65页 |
| ·沙二上亚段沉积体系演化特征 | 第65页 |
| ·沙二上亚段沉积模式 | 第65-69页 |
| 5 沙二上亚段沉积体系控制因素分析 | 第69-71页 |
| ·古地貌对沉积体系的控制作用 | 第69页 |
| ·古基准面对沉积体系的控制作用 | 第69-70页 |
| ·古物源对沉积体系的控制作用 | 第70页 |
| ·古水动力对沉积体系的控制作用 | 第70-71页 |
| 6 有利区带预测 | 第71-81页 |
| ·油气藏特点 | 第71-73页 |
| ·油气藏类型 | 第71-73页 |
| ·油气藏控制因素分析 | 第73页 |
| ·有利区带预测 | 第73-81页 |
| ·充足的油源条件 | 第73页 |
| ·良好的疏导体系 | 第73-74页 |
| ·有利的盖层条件 | 第74页 |
| ·必要的储层基础 | 第74页 |
| ·有利区带分布 | 第74-81页 |
| 7 结论 | 第81-82页 |
| 致谢 | 第82-83页 |
| 参考文献 | 第83-86页 |
| 附录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