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炼焦煤配煤炼焦的试验研究
目录 | 第1-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前言 | 第8-9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9-30页 |
·中国的煤炭资源量及其分布 | 第9-11页 |
·中国的煤炭资源量 | 第9页 |
·中国煤炭资源的地域分布 | 第9-10页 |
·中国煤炭资源的煤类分布 | 第10-11页 |
·贵州省煤炭资源量及其分布 | 第11页 |
·常规配煤炼焦 | 第11-20页 |
·单种煤的结焦特性 | 第11-14页 |
·肥煤的结焦性 | 第12-13页 |
·焦煤的结焦性 | 第13页 |
·气煤的结焦性 | 第13页 |
·瘦煤的结焦性 | 第13-14页 |
·1/3焦煤的结焦性 | 第14页 |
·气肥煤的结焦性 | 第14页 |
·无烟煤的结焦性 | 第14页 |
·配煤意义 | 第14页 |
·配煤原理 | 第14-18页 |
·胶质层重叠原理 | 第15-16页 |
·互换性配煤原理 | 第16-17页 |
·共炭化配煤原理 | 第17-18页 |
·炼焦配煤专家系统 | 第18页 |
·配合煤的质量指标 | 第18-20页 |
·水分 | 第18-19页 |
·细度 | 第19页 |
·硫分 | 第19页 |
·灰分 | 第19-20页 |
·煤化度 | 第20页 |
·粘结性 | 第20页 |
·无烟煤——型煤炼焦 | 第20-29页 |
·无烟煤配煤炼焦 | 第20-23页 |
·无烟煤配煤炼焦的意义 | 第20-21页 |
·无烟煤配煤炼焦的现状 | 第21页 |
·无烟煤配煤炼焦的原理 | 第21-22页 |
·无烟煤配煤工艺 | 第22-23页 |
·型煤炼焦 | 第23-29页 |
·型煤炼焦的概况 | 第23-25页 |
·型煤炼焦的原理 | 第25页 |
·成型煤炼焦的影响因素 | 第25-28页 |
·国内配型煤炼焦工艺的效果 | 第28-29页 |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二章 贵州省煤资源调研 | 第30-38页 |
·煤资源种类及其分布 | 第30-31页 |
·煤资源储量及分布 | 第31-32页 |
·贵州省煤质调研 | 第32-36页 |
·煤的硫分(S_(t,d)) | 第32-35页 |
·硫分的分布 | 第32-33页 |
·硫分的形态 | 第33页 |
·低硫煤资源 | 第33-35页 |
·煤的灰分(A_d) | 第35页 |
·煤的挥发分(V_(daf)) | 第35-36页 |
·本章小结 | 第36-38页 |
第三章 实验部分 | 第38-49页 |
·实验目的 | 第38页 |
·实验路线 | 第38页 |
·实验仪器及原料 | 第38-39页 |
·实验仪器 | 第38-39页 |
·实验原料 | 第39页 |
·实验方法 | 第39-49页 |
·原料煤质量指标的测定方法 | 第39-43页 |
·煤中水分的测定 | 第39-40页 |
·煤中灰分的测定 | 第40页 |
·煤中挥发分的测定 | 第40-41页 |
·煤中固定碳的测定 | 第41页 |
·煤中全硫分的测定 | 第41-42页 |
·煤的胶质层厚度的测定 | 第42页 |
·煤的粘结指数的测定 | 第42-43页 |
·煤种分类 | 第43页 |
·型煤的压制工艺 | 第43-44页 |
·型煤的质量指标 | 第43-44页 |
·型煤的压制方法 | 第44页 |
·5kg焦炉实验 | 第44-46页 |
·焦炭质量指标的测定方法 | 第46-49页 |
·焦炭水分、灰分、挥发分的测定 | 第46页 |
·焦炭硫分的测定 | 第46页 |
·焦炭机械强度的测定 | 第46-47页 |
·焦炭反应性及反应后强度的测定 | 第47-48页 |
·冶金焦炭的分类 | 第48-49页 |
第四章 结果与讨论 | 第49-66页 |
·实验煤种的选择 | 第49-53页 |
·水钢用煤的质量分析 | 第49-52页 |
·实验用煤的选取 | 第52-53页 |
·水钢采用无烟煤——型煤炼焦的可行性分析 | 第53-54页 |
·无烟煤细度对焦炭冷态强度的影响 | 第54-57页 |
·无烟煤配入量对焦炭热性质的影响 | 第57-59页 |
·无烟煤——型煤配煤炼焦实验 | 第59-64页 |
·配煤实验方案设计 | 第59-61页 |
·正交设计因素与水平确定 | 第59-60页 |
·正交表设计及试验方案处理 | 第60-61页 |
·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 第61-62页 |
·焦炭强度的极差分析 | 第62-63页 |
·最佳配煤比的确定 | 第63页 |
·最佳配煤比的验证 | 第63-64页 |
·效益对比 | 第64-65页 |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第五章 焦炭质量预测 | 第66-75页 |
·焦炭机械强度的预测 | 第66-69页 |
·焦炭机械强度影响参数的选择 | 第66页 |
·回归分析基础数据的选取 | 第66-67页 |
·线性回归分析 | 第67页 |
·回归方程的显著性 | 第67-69页 |
·焦炭热性质的预测 | 第69-72页 |
·焦炭热性质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69-70页 |
·焦炭热性质线性回归分析 | 第70页 |
·回归方程的显著性 | 第70-72页 |
·焦炭灰分、硫分的预测 | 第72-74页 |
·回归分析基础数据的选取 | 第72页 |
·线性回归分析 | 第72-74页 |
·回归方程的显著性 | 第74页 |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5-78页 |
·结论 | 第75-76页 |
·展望 | 第76-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4页 |
附录 | 第84-85页 |
图版 | 第85-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