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区发展与城市空间演变关系--以苏州市为例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4页 |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选题意义 | 第10-11页 |
·理论意义 | 第10-11页 |
·现实意义 | 第11页 |
·研究对象 | 第11页 |
·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研究框架 | 第13-14页 |
第二章 开发区相关概述 | 第14-31页 |
·开发区类型 、概念与动力机制 | 第14-16页 |
·开发区的类型 | 第14-15页 |
·开发区的概念 | 第15页 |
·开发区发展的动力机制 | 第15-16页 |
·开发区发展的主要相关理论 | 第16-18页 |
·区域增长极理论 | 第16-17页 |
·企业集群 | 第17页 |
·空间扩散理论 | 第17-18页 |
·开发区的发展阶段与城市功能 | 第18-31页 |
·开发区的发展阶段 | 第18-21页 |
·开发区城市功能的完善 | 第21-25页 |
·开发区城市功能比例与组织 | 第25-31页 |
第三章 城市空间的演变 | 第31-41页 |
·城市空间的内涵 | 第31页 |
·城市空间演变的方式 | 第31-33页 |
·单核生长的同心圆扩展 | 第31页 |
·轴向生长的带状扩展 | 第31-32页 |
·多核生长的延连扩展 | 第32页 |
·多核生长的结构重组 | 第32-33页 |
·城市空间演变的动力理论 | 第33-37页 |
·基于“经济力”的解释 | 第33-34页 |
·基于“社会力”的解释 | 第34-35页 |
·基于“政策力”的解释 | 第35-37页 |
·从空间演变动力理论角度研究开发区 | 第37-41页 |
·“经济力”角度看开发区 | 第37-38页 |
·“社会力”角度看开发区 | 第38-40页 |
·“政策力”角度看开发区 | 第40-41页 |
第四章 开发区空间布局和城市关系 | 第41-66页 |
·开发区在城市中的空间布局类型 | 第41-43页 |
·边缘式 | 第41页 |
·近郊式 | 第41页 |
·远郊式 | 第41-42页 |
·城中式 | 第42页 |
·综合模式 | 第42-43页 |
·我国开发区采纳各模式的情况 | 第43页 |
·开发区的功能模式 | 第43-52页 |
·功能区模式 | 第44-47页 |
·新城区模式 | 第47-49页 |
·综合功能区模式 | 第49-52页 |
·开发区的空间模型 | 第52-61页 |
·平行带状模型 | 第52-53页 |
·圈层模型 | 第53-55页 |
·同心圆模型 | 第55-57页 |
·连片模型 | 第57-59页 |
·均质模型 | 第59-61页 |
·开发区对城市空间的影响分析 | 第61-66页 |
·开发区对城市空间重构的作用 | 第61-62页 |
·开发区各空间类型对城市空间的影响 | 第62-64页 |
·开发区各发展阶段对城市空间的影响 | 第64-66页 |
第五章 开发区空间规划对策 | 第66-74页 |
·开发区普遍存在的问题 | 第66-68页 |
·开发区形态“城市蔓延” | 第66-67页 |
·开发区功能不足 | 第67页 |
·社会层面问题 | 第67-68页 |
·各类开发区的空间规划对策 | 第68-70页 |
·边缘式开发区规划对策 | 第68页 |
·近郊式开发区规划对策 | 第68-69页 |
·远郊式开发区规划对策 | 第69-70页 |
·城中式开发区规划对策 | 第70页 |
·开发区的具体规划对策 | 第70-74页 |
·对策----城市空间优化 | 第70-71页 |
·对策----结合城市发展规律与城市功能培育 | 第71-72页 |
·对策----开发区与城市整体统筹 | 第72-74页 |
第六章 案例----苏州工业园区与城市空间演变 | 第74-91页 |
·苏州城市空间发展 | 第74-77页 |
·苏州概述 | 第74页 |
·苏州城市空间发展阶段分析 | 第74-75页 |
·苏州城市空间发展动力研究 | 第75-77页 |
·苏州工业园区发展情况 | 第77-83页 |
·苏州工业园区概述 | 第77-78页 |
·苏州工业园区规划 | 第78-83页 |
·园区发展与苏州城市空间的演变 | 第83-90页 |
·园区空间类型、功能模式、空间模型 | 第83-84页 |
·园区对城市空间的重构 | 第84-86页 |
·园区空间类型对城市空间影响 | 第86-87页 |
·园区的发展阶段及对城市空间的影响 | 第87-90页 |
·园区空间规划对策 | 第90-91页 |
第七章 结语 | 第91-94页 |
·主要结论 | 第91-92页 |
·研究展望 | 第92-94页 |
参考文献 | 第94-96页 |
致谢 | 第96-97页 |
作者简历 | 第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