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肿瘤学论文--肿瘤学实验研究论文

颗粒蛋白前体与血管生成素相互作用及其功能研究

致谢第1-6页
中文摘要第6-8页
英文摘要第8-11页
缩略语第11-12页
目次第12-13页
1 引言第13-16页
2 主要仪器设备、材料与试剂第16-27页
   ·主要仪器设备第16-17页
   ·主要耗材第17-18页
   ·细胞、细菌及其培养液第18页
   ·主要试剂第18-20页
   ·缓冲液和试剂的配制第20-27页
3 原理和技术路线第27-35页
   ·酵母双杂交技术第27-29页
   ·免疫共沉淀技术第29-30页
   ·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技术第30-32页
   ·免疫荧光技术第32-33页
   ·GST融合蛋白下拉技术第33-35页
4 实验方法第35-51页
   ·质粒的构建第35-42页
   ·酵母细胞感受态的制备第42-43页
   ·酵母细胞的转化第43页
   ·X-gal活性检测第43-44页
   ·~(35)[S]标记的颗粒蛋白前体蛋白的体外表达第44页
   ·免疫共沉淀第44-45页
   ·细胞培养第45页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的观察和FRET分析第45-46页
   ·间接免疫荧光实验第46页
   ·GST融合蛋白的原核表达第46-47页
   ·GST pull-down试验第47页
   ·蛋白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第47-49页
   ·Western印迹第49页
   ·荧光素酶活性检测第49-50页
   ·Luciferase活性实验的数据处理第50-51页
5 结果第51-74页
 1 质粒的构建和鉴定第51-53页
 2 颗粒蛋白前体和血管生成素相互作用的鉴定及验证第53-61页
 3 颗粒蛋白前体抑制血管生成素促ABE转录活性第61-62页
 4 颗粒蛋白前体与血管生成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位点第62-71页
 5 颗粒蛋白前体的结构域grnPGF和grnDE均能抑制血管生成素的促ABE转录活性第71-74页
6 讨论第74-78页
7 结论第78-79页
参考文献第79-84页
综述一第84-96页
综述二第96-110页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第110-111页

论文共11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三个新的人内源性逆转录病毒(HERV)相关基因的研究
下一篇:应用Affymetrix全基因组表达谱芯片研究正常人上皮细胞对化学致癌物BPDE的应答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