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友章教授脾胃学术观点和临床经验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10页 |
引言 | 第10-12页 |
第一部分 刘友章教授论述脾胃的学术观点 | 第12-17页 |
1 脾胃为生命之本 | 第12页 |
2 脾胃为生病之源 | 第12-14页 |
·脾胃气虚 营卫失调 卫外不固 易感外邪 | 第12-13页 |
·脾胃失和 升降失司 气机乖戾 情志易伤 | 第13页 |
·脾胃损伤 五邪内生 | 第13-14页 |
·水、湿、痰、瘀源在脾胃 | 第14页 |
·脾胃损伤是现代发病的关键因素 | 第14页 |
3 脾胃为治病之本 | 第14-15页 |
4 脾胃为康复之本 | 第15页 |
5 脾胃为保健养生之本 | 第15-17页 |
第二部分 刘友章教授论治脾胃的临证思路 | 第17-24页 |
1 秉承岭南医派治脾胃 | 第17-19页 |
2 "执中达四旁"突出脾胃 | 第19页 |
3 重视脾胃与免疫的关系 | 第19-21页 |
4 擅用风药治疗脾胃病 | 第21-24页 |
·风药能疏肝理气 | 第22页 |
·风药能发散郁火 | 第22-23页 |
·风药能升阳除湿 | 第23页 |
·风药能升阳举陷 | 第23-24页 |
第三部分 刘友章教授论治脾胃疾病学术经验 | 第24-37页 |
1 刘友章教授治疗慢性胃病的经验 | 第24-29页 |
·脾胃气虚兼有瘀滞为病机特点 | 第24页 |
·脾胃同调 攻补兼施 | 第24页 |
·调平寒热 调和升降 | 第24页 |
·补气举陷 养阴润降 | 第24-25页 |
·久病入络 虫药搜剔 | 第25页 |
·用药轻灵 以平为安 | 第25页 |
·中西结合 综合治疗 | 第25页 |
·精神调摄 饮食调养 | 第25页 |
·医案举例 | 第25-29页 |
2 刘友章教授论治消化道肿瘤的经验 | 第29-31页 |
·正虚毒留乃病机特点 | 第29页 |
·病证合参 中西合作 | 第29页 |
·心理辅导 不可忽视 | 第29-30页 |
·分期而治 对证下药 | 第30页 |
·调和阴阳 以平为期 | 第30页 |
·综合处理 科学抗癌 | 第30页 |
·带癌生存 延长寿命 | 第30页 |
·防重于治 从日常始 | 第30页 |
·医案举例 | 第30-31页 |
3 刘友章教授论治泄泻的经验 | 第31-34页 |
·湿盛脾病是病机特点 | 第31页 |
·运脾祛湿是治泻大法 | 第31-32页 |
·暴泻伤阴 久泻伤阳 | 第32页 |
·初泻多实 久泻多虚 | 第32-33页 |
·饮食调护 促进康复 | 第33页 |
·医案举例 | 第33-34页 |
4 刘友章教授论治脾胃湿热证经验 | 第34-37页 |
·湿热困阻 脾胃失健 | 第34页 |
·利湿清热 热随湿下 | 第34页 |
·理气化湿 气行湿化 | 第34-35页 |
·风药胜湿 另辟蹊径 | 第35页 |
·疏利三焦 湿去不聚 | 第35页 |
·医案举例 | 第35-37页 |
第四部分 刘友章教授从脾胃论治其它病证的临床经验 | 第37-52页 |
1 重症肌无力 | 第37-39页 |
·脾虚不主为病机关键 | 第37页 |
·大补脾气 为治病大法 | 第37页 |
·谨慎祛邪 勿重其虚 | 第37页 |
·中西合璧 互补长短 | 第37页 |
·食疗药膳 健旺脾胃 | 第37页 |
·医案举例 | 第37-39页 |
2 湿疹 | 第39-40页 |
·脾失健运 湿毒蕴肤 | 第39页 |
·健脾助运 清利湿毒 | 第39页 |
·治风治血 血行风灭 | 第39页 |
·内外并用 中西并举 | 第39页 |
·饮食宜忌 慎避外邪 | 第39页 |
·医案举例 | 第39-40页 |
3 痤疮 | 第40-42页 |
·肾阴不足为本 肺胃积热为标 | 第40页 |
·清肺泻胃 勿伤阴津 | 第40-41页 |
·内外并用 中西合参 | 第41页 |
·清淡饮食 注意作息 | 第41页 |
·医案举例 | 第41-42页 |
4 肝炎 | 第42-44页 |
·湿源于脾 化热蕴肝 | 第42页 |
·利胆清肝 不失其度 | 第42页 |
·疏畅气机 调和肝脾 | 第42页 |
·中西合参 监控病情 | 第42页 |
·运脾尽邪 断病之源 | 第42页 |
·合理饮食 劳逸结合 | 第42-43页 |
·医案举例 | 第43-44页 |
5 头痛 | 第44-47页 |
·辨明病机 不通与不荣 | 第44页 |
·通补合度 勿忘脾胃 | 第44页 |
·用引经药 提高疗效 | 第44-45页 |
·生活调护 防病复发 | 第45页 |
·医案举例 | 第45-47页 |
6 痛风病 | 第47-49页 |
·代谢疾病 主在脾胃 | 第47页 |
·辨明病位 掌握病机 | 第47页 |
·病理因素 痰、瘀、湿、热 | 第47页 |
·治分标本 不离脾胃 | 第47-48页 |
·合理饮食 防止复发 | 第48页 |
·医案举例 | 第48-49页 |
7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 第49-52页 |
·脾肾阳虚 痰瘀互结 | 第49-50页 |
·温肾扶脾以治本 | 第50页 |
·消痰祛瘀以治标 | 第50页 |
·医案举例 | 第50-52页 |
第五部分 刘友章教授脾胃学术思想的学习与实践 | 第52-66页 |
1 学习体会 | 第52-58页 |
·"本中参西"谋求发展 | 第52-53页 |
·传承中医 讲求悟性 | 第53-54页 |
·开拓思路 执简驭繁 | 第54-58页 |
2 实践体会 | 第58-66页 |
·胃胀案 | 第59-60页 |
·泄泻案 | 第60页 |
·尿频案 | 第60-61页 |
·感冒案 | 第61页 |
·水肿案 | 第61-62页 |
·虚劳案 | 第62页 |
·心悸案 | 第62-63页 |
·痹证案 | 第63页 |
·不寐案 | 第63-64页 |
·痛风案 | 第64页 |
·眩晕案 | 第64-66页 |
结语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69页 |
致谢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