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抑郁症的文献评价和临床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9页 |
引言 | 第19-21页 |
第一部分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1-39页 |
1. 抑郁症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 第21-27页 |
·郁证发展源流 | 第21-22页 |
·郁证与抑郁症的区别 | 第22页 |
·病因病机 | 第22-23页 |
·病位 | 第23-24页 |
·治疗方法 | 第24-27页 |
2. 抑郁症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 第27-34页 |
·概念 | 第27页 |
·流行病学 | 第27-28页 |
·临床症状 | 第28-29页 |
·病理因素 | 第29-33页 |
·诊断标准 | 第33页 |
·治疗方法 | 第33-34页 |
3. 抑郁症的文献评价进展 | 第34-39页 |
·针灸治疗抑郁症的文献评价 | 第35页 |
·生存质量的概念及应用 | 第35-36页 |
·生存质量与传统中医学的联系 | 第36页 |
·生存质量在临床研究中的应用 | 第36-37页 |
·生存质量量表在抑郁症中的临床应用情况 | 第37页 |
·生存质量量表在针灸治疗抑郁症中的临床应用情况 | 第37-39页 |
第二部分 文献评价 | 第39-65页 |
1. 针灸治疗抑郁症文献发表量的趋势分析 | 第39-44页 |
·检索策略 | 第39页 |
·纳入标准 | 第39页 |
·排除标准 | 第39页 |
·数据管理及统计分析 | 第39页 |
·统计方法 | 第39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9-44页 |
2. 文献系统评价 | 第44-60页 |
·检索策略 | 第44页 |
·纳入标准 | 第44-45页 |
·排除标准 | 第45页 |
·资料筛选及数据提取 | 第45页 |
·文献评价方法 | 第45页 |
·结局指标 | 第45页 |
·统计方法 | 第45-46页 |
·文献质量评价 | 第46-49页 |
·研究的meta分析 | 第49-60页 |
3. 本文献评价对临床研究的启示 | 第60-65页 |
·基于系统评价结果的疗效评定 | 第60-61页 |
·针灸治疗抑郁症的规律 | 第61-63页 |
·CONSORT和STRICTA在临床中的应用 | 第63-65页 |
第三部分 临床研究 | 第65-104页 |
1. 临床资料 | 第65-68页 |
·病例来源 | 第65页 |
·诊断标准 | 第65-66页 |
·纳入标准 | 第66页 |
·排除标准 | 第66页 |
·剔除标准 | 第66-67页 |
·脱落标准 | 第67页 |
·试验设计 | 第67-68页 |
2. 研究方法 | 第68-74页 |
·针具选择 | 第68页 |
·其他材料 | 第68页 |
·干预方案 | 第68-70页 |
·方案实施 | 第70-71页 |
·主要观察指标 | 第71-72页 |
·随访 | 第72页 |
·依从性测评 | 第72页 |
·意外情况处理 | 第72-73页 |
·可能存在的混杂因素及质量控制措施 | 第73页 |
·依从性测评 | 第73-74页 |
3. 结果 | 第74-95页 |
·基线资料比较 | 第74-77页 |
·三组患者在治疗后各时点各量表评分比较 | 第77-95页 |
4. 讨论 | 第95-104页 |
·疏肝调神法治疗抑郁症的学术思想 | 第95-96页 |
·调气与调神 | 第96-97页 |
·针灸疏肝调神法治疗抑郁症的的思想内涵 | 第97-100页 |
·关于对照组的设立 | 第100-101页 |
·疗效分析 | 第101-102页 |
·影响针灸疗效的重要因素 | 第102页 |
·针灸的中、远期疗效 | 第102-103页 |
·本方案的特色 | 第103页 |
·本方案的不足 | 第103-104页 |
结语 | 第104-105页 |
参考文献 | 第105-122页 |
附录1 主要英文缩略词表 | 第122-126页 |
附录2 病例报告表 | 第126-163页 |
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论文及获奖情况 | 第163-164页 |
致谢 | 第1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