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站南地区扶余油层沉积微相研究与油气藏关系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创新点摘要 | 第7-10页 |
前言 | 第10-16页 |
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0页 |
2 相关领域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3页 |
4 研究思路 | 第13-14页 |
5 主要工作量及取得主要认识 | 第14-16页 |
第一章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6-22页 |
·地理位置 | 第16页 |
·勘探开发现状 | 第16-17页 |
·区域沉积背景 | 第17页 |
·地层 | 第17页 |
·构造演化特征 | 第17-22页 |
·构造演化阶段 | 第17-20页 |
·构造演化特征 | 第20-21页 |
·断裂特征 | 第21-22页 |
第二章 小层划分对比 | 第22-29页 |
·小层划分对比意义 | 第22页 |
·小层划分原则 | 第22-23页 |
·泉四段顶界地震标定 | 第23页 |
·扶余油层各小层岩性及电性标准 | 第23-27页 |
·主力小层确定 | 第27-29页 |
第三章 沉积微相研究 | 第29-44页 |
·沉积微相的研究方法 | 第29-30页 |
·岩性微相法 | 第29页 |
·测井微相法 | 第29页 |
·生物分析法 | 第29-30页 |
·地震相法 | 第30页 |
·相标志 | 第30-33页 |
·泥岩的颜色 | 第30页 |
·岩石学特征 | 第30-31页 |
·沉积构造特征 | 第31-32页 |
·岩石粒度与沉积韵律 | 第32-33页 |
·测井曲线特征 | 第33页 |
·沉积微相类型及特征 | 第33-37页 |
·河道 | 第34-35页 |
·决口河道 | 第35页 |
·废弃河道 | 第35-36页 |
·决口扇 | 第36页 |
·河漫滩 | 第36-37页 |
·单井相分析 | 第37-40页 |
·升372井单井相分析 | 第37页 |
·东161井单井相分析 | 第37-40页 |
·沉积相分析 | 第40-44页 |
·物源分析 | 第40-41页 |
·地震相分析 | 第41页 |
·主力小层砂体展布及沉积相平面分布 | 第41-44页 |
第四章 沉积微相与油气藏关系 | 第44-59页 |
·油水分布特征 | 第44-46页 |
·纵向上分布特征 | 第44-46页 |
·平面上分布特征 | 第46页 |
·油气藏的主要类型 | 第46-47页 |
·油来源及源岩供烃特征 | 第47-48页 |
·油气成藏时期 | 第48-49页 |
·运移输导机制 | 第49-55页 |
·扶余油层油成藏模式 | 第55-56页 |
·油成藏主控因素 | 第56-58页 |
·断裂沟通砂体成为油运移的主要路径 | 第58-59页 |
结论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2页 |
发表文章目录 | 第62-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详细摘要 | 第64-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