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尺度”城市设计初探--天津响螺湾商务区规划的一种解读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4页 |
·缘起 | 第9-11页 |
·城市现象引发的思考 | 第9-10页 |
·实践引发的思考 | 第10-11页 |
·“双尺度”观点引发的探索 | 第11页 |
·研究的方法 | 第11页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研究的内容和框架 | 第12-14页 |
·研究对象的选取 | 第12页 |
·研究的内容 | 第12-13页 |
·研究的框架 | 第13-14页 |
第二章 关于“双尺度”的研究 | 第14-23页 |
·关于尺度的概念综述 | 第14-16页 |
·关于尺度的研究 | 第14-15页 |
·尺度的本质与特性 | 第15页 |
·尺度的演绎:“双尺度”的提出 | 第15-16页 |
·关于“双尺度”的相关研究 | 第16-19页 |
·“双尺度城市” | 第16页 |
·涉及“双尺度”的研究 | 第16-17页 |
·历史回探:尺度观念的变更 | 第17-19页 |
·大众的认知 | 第19-20页 |
·作者的观点 | 第20页 |
·“双尺度”的理念拓展 | 第20-23页 |
·“双尺度”的内涵 | 第20-21页 |
·城市设计中的“双尺度”观点 | 第21页 |
·“双尺度”的哲学思辨 | 第21-23页 |
第三章 “双尺度”对城市设计的可能性影响 | 第23-31页 |
·城市设计中“双尺度”的价值评判 | 第23-25页 |
·理论价值——一种可能解决城市问题的方法 | 第23-25页 |
·社会价值——实现均衡发展 | 第25页 |
·“双尺度”导入后的可能性影响 | 第25-28页 |
·空间结构的引导 | 第25-27页 |
·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 第27页 |
·活力的营造 | 第27-28页 |
·城市设计中“双尺度”的发展前景 | 第28-31页 |
·一种发展趋势 | 第28-29页 |
·符合中国语境的观点 | 第29-30页 |
·现实发展的挑战 | 第30-31页 |
第四章 天津响螺湾商务区规划的“双尺度”解读 | 第31-57页 |
·城市设计中“双尺度”的导入 | 第31-33页 |
·基于“双尺度”的城市设计要素解构 | 第31-32页 |
·城市设计中“双尺度”的导入方法 | 第32-33页 |
·天津响螺湾商务区规划方案概述 | 第33-34页 |
·城市层面的解析 | 第34-42页 |
·周边环境尺度与规划区域尺度的关系 | 第35-36页 |
·空间的尺度肌理 | 第36-38页 |
·车性尺度与人性尺度的关系 | 第38-42页 |
·街区层面的解析 | 第42-51页 |
·与城市层面的关系 | 第43页 |
·尺度的融合——公共空间 | 第43-48页 |
·人文尺度——意象的形成 | 第48-49页 |
·记忆的尺度——街区的连续性 | 第49-50页 |
·视觉的尺度——速度与节奏 | 第50-51页 |
·建筑层面的解析 | 第51-57页 |
·与城市层面和街区层面的关系 | 第52页 |
·尺度的转换——中介空间 | 第52-53页 |
·整体尺度与近人尺度——建筑的设计 | 第53-55页 |
·具有双尺度特性的建筑 | 第55-57页 |
第五章 结语——探寻“双尺度”城市设计的构建策略 | 第57-64页 |
·“双尺度”城市设计的构建策略 | 第57-62页 |
·城市尺度的整体性构建策略 | 第57-59页 |
·人性尺度的合理性构建策略 | 第59-60页 |
·“双尺度”的协调性构建策略 | 第60-62页 |
·“双尺度”中的多方参与与策略保障 | 第62页 |
·探索与展望 | 第62-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7页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