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7页 |
·中药复方质量控制与中药指纹图谱 | 第10-13页 |
·中药复方质量控制的现状 | 第10-11页 |
·中药复方质量控制与中药指纹图谱 | 第11-12页 |
·现代分析技术在中药指纹图谱中的应用 | 第12-13页 |
·当归补血汤研究现状及本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 第13-17页 |
·当归补血汤的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 第13-15页 |
·当归补血汤的临床应用 | 第15页 |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 第15-17页 |
第二章 亲水作用色谱和反相液相色谱用于当归补血汤指纹图谱的分析 | 第17-29页 |
·前言 | 第17页 |
·亲水作用色谱(HILIC) | 第17-18页 |
·实验部分 | 第18-20页 |
·试剂与样品来源 | 第18页 |
·仪器 | 第18-19页 |
·样品制备 | 第19页 |
·色谱测定条件 | 第19-20页 |
·方法学验证 | 第20-22页 |
·重现性实验 | 第20-21页 |
·稳定性实验 | 第21页 |
·精密度实验 | 第21-22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22-28页 |
·样品预处理的优化 | 第22-24页 |
·流动相中有机改性剂的优化 | 第24页 |
·流动相中酸的种类的优化 | 第24-25页 |
·流动相中缓冲液的优化 | 第25-26页 |
·酸的浓度的优化 | 第26-28页 |
·检测波长的优化 | 第28页 |
·小结 | 第28-29页 |
第三章 当归补血汤复方和单味药的指纹图谱归属分析 | 第29-40页 |
·引言 | 第29-30页 |
·实验部分 | 第30-31页 |
·仪器与试药 | 第30页 |
·色谱条件 | 第30-31页 |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第31页 |
·方法学验证 | 第31-33页 |
·重现性实验 | 第31页 |
·稳定性实验 | 第31页 |
·精密度实验 | 第31-33页 |
·当归补血汤及其组成单味药化学成分对比分析 | 第33-39页 |
·小结 | 第39-40页 |
第四章 当归补血汤有效部位指纹图谱归属分析 | 第40-49页 |
·引言 | 第40-42页 |
·实验部分 | 第42-43页 |
·仪器与试药 | 第42页 |
·色谱条件 | 第42页 |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第42-43页 |
·方法学验证 | 第43页 |
·重现性实验 | 第43页 |
·稳定性实验 | 第43页 |
·精密度实验 | 第43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3-48页 |
·复方及单味药石油醚部位的谱图分析 | 第47页 |
·复方及单味药氯仿部位的谱图分析 | 第47页 |
·复方及单味药乙酸乙酯部位的谱图分析 | 第47-48页 |
·复方及单味药正丁醇部位的谱图分析 | 第48页 |
·小结 | 第48-49页 |
第五章 当归补血汤从浓缩液到成药颗粒的质量控制 | 第49-67页 |
·引言 | 第49-50页 |
·理论部分 | 第50-52页 |
·主成份分析 | 第50-51页 |
·系统聚类分析 | 第51-52页 |
·直观推导式演进特征投影法 | 第52页 |
·实验部分 | 第52-53页 |
·仪器与试药 | 第52页 |
·色谱条件 | 第52-53页 |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第53页 |
·数据处理 | 第53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3-66页 |
·浓缩液所得实验结果及讨论 | 第53-57页 |
·浸膏所得实验结果及讨论 | 第57-60页 |
·成药颗粒所得实验结果及讨论 | 第60-64页 |
·同批次当归补血汤浓缩液、固体浸膏、成药颗粒的分析 | 第64-66页 |
·小结 | 第66-67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