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前言 | 第11-18页 |
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11页 |
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11-13页 |
3 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 | 第13-15页 |
·研究区范围及目的层位 | 第13页 |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4-15页 |
4 完成实际工作量及研究成果 | 第15-18页 |
·完成实际工作量 | 第15-16页 |
·主要研究成果 | 第16-18页 |
第一章 区域地质背景 | 第18-27页 |
·研究区概况 | 第19页 |
·区域地质背景 | 第19-27页 |
·地层发育特征 | 第19-21页 |
·构造特征 | 第21-24页 |
·沉积演化史 | 第24-27页 |
第二章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划分与对比 | 第27-50页 |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基本原理及方法技术 | 第27-31页 |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基本原理 | 第27-28页 |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研究方法 | 第28-31页 |
·早中侏罗世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研究 | 第31-46页 |
·研究区侏罗系不同级次层序地层界面的识别 | 第31-37页 |
·鄂尔多斯盆地已有的侏罗系层序地层划分方案 | 第37-38页 |
·研究区早中侏罗世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划分 | 第38-46页 |
·早中侏罗世高分辨率地层格架下的地层精细划分与对比 | 第46-50页 |
·对比剖面的选取 | 第46页 |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下的地层精细划分与对比 | 第46-50页 |
第三章 沉积体系类型及特征 | 第50-88页 |
·沉积环境的划分标志 | 第50-55页 |
·陆源碎屑标志 | 第50-53页 |
·测井资料 | 第53-55页 |
·沉积体系类型 | 第55-62页 |
·河流沉积体系 | 第55-57页 |
·三角洲沉积体系 | 第57-61页 |
·湖泊沉积体系 | 第61-62页 |
·古流向及物源分析 | 第62-65页 |
·古流向研究 | 第62-64页 |
·物源分析 | 第64-65页 |
·沉积相平面展布图 | 第65-75页 |
·延安组延10期沉积相特征 | 第65-70页 |
·延8期沉积相展布特征 | 第70-74页 |
·延7期沉积相展布特征 | 第74-75页 |
·砂体平面展布图 | 第75-88页 |
·延10期砂体展布特征 | 第75-76页 |
·延9期砂体展布特征 | 第76-83页 |
·延7期砂体展布特征 | 第83-88页 |
第四章 侏罗系古地貌刻画 | 第88-102页 |
·古地貌恢复的方法及单元划分 | 第88-89页 |
·古地貌恢复的方法 | 第88-89页 |
·古地貌单元划分 | 第89页 |
·前侏罗纪区域古地貌特点 | 第89-91页 |
·沉积前古地质图 | 第90页 |
·侏罗系沉积前古地貌特征 | 第90-91页 |
·研究区前侏罗纪古地貌特点及单元划分 | 第91-97页 |
·延长组顶古侵蚀面特征 | 第91-94页 |
·地层厚度分析 | 第94-95页 |
·沉积环境及沉积相分析 | 第95-96页 |
·富县+延10期砂岩等厚度图 | 第96-97页 |
·古地貌恢复 | 第97页 |
·前侏罗纪古地貌特征及单元划分 | 第97-102页 |
·古河谷 | 第98-101页 |
·谷坡 | 第101页 |
·河漫台地 | 第101页 |
·河谷洼地微隆起 | 第101-102页 |
第五章 油气富集规律及有利区带预测 | 第102-126页 |
·前侏罗纪古地貌对油气成藏的影响 | 第102-105页 |
·古地貌的起伏控制了侏罗系早期沉积相的发育 | 第102页 |
·古地貌控制了侏罗系早期砂岩的分布 | 第102-103页 |
·古河谷是延长组油气运移到延安组的主要通道 | 第103页 |
·古地貌的存在形成披盖压实构造 | 第103-104页 |
·古地貌中河谷谷坡及谷坡以上地带利于油藏的保存 | 第104-105页 |
·油气富集成藏控制规律 | 第105-107页 |
·延长组丰富的生油层为侏罗系储层提供了充足的油源 | 第105页 |
·沉积相带控制了储集体的发育及储集物性的好坏 | 第105-106页 |
·良好的储盖组合 | 第106页 |
·压实构造是古地貌油气藏主要的圈闭条件 | 第106页 |
·砂体延伸方向与构造轴向近于垂直利于油气聚集 | 第106-107页 |
·油藏类型及成藏模式 | 第107-110页 |
·油藏类型及特征 | 第107-109页 |
·油气成藏模式 | 第109-110页 |
·有利区预测 | 第110-126页 |
·有利区块预测的依据 | 第110-111页 |
·有利区块预测 | 第111-122页 |
·储量预测及评价井井位部署 | 第122-126页 |
结论与认识 | 第126-128页 |
参考文献 | 第128-133页 |
图版 | 第133-137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37-138页 |
致谢 | 第1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