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第一章 前言 | 第10-15页 |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0页 |
| ·国内外研究进展综述 | 第10-13页 |
| ·国外研究进展综述 | 第10-11页 |
| ·国内研究进展综述 | 第11-13页 |
|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3-15页 |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3页 |
|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13-15页 |
| 第二章 研究区的概况 | 第15-19页 |
| ·地势地貌 | 第15页 |
| ·研究区的水环境 | 第15-16页 |
| ·水文 | 第15页 |
| ·降水 | 第15-16页 |
| ·保护区的大气环境 | 第16页 |
| ·风 | 第16页 |
| ·温度 | 第16页 |
| ·土壤环境 | 第16页 |
| ·研究区的生物种群 | 第16-17页 |
| ·植物 | 第16-17页 |
| ·自然植被 | 第16页 |
| ·研究区的植物区系特征 | 第16-17页 |
| ·研究区的动物区系特征 | 第17页 |
| ·自然资源 | 第17-18页 |
| ·研究区的社会经济状况 | 第18页 |
| ·河口湿地目前的现状 | 第18-19页 |
| 第三章 湿地生态承载力内涵理论基础 | 第19-23页 |
| ·湿地生态系统 | 第19-20页 |
| ·湿地的定义 | 第19页 |
| ·湿地的生态功能与效益 | 第19-20页 |
| ·湿地生态功能 | 第19页 |
| ·湿地经济效益 | 第19-20页 |
| ·湿地社会效益 | 第20页 |
| ·生态承载力的提出与发展 | 第20-21页 |
| ·生态承载力的特点 | 第20-21页 |
| ·生态承载力的构成 | 第21页 |
| ·生态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 | 第21页 |
| ·生态学理论 | 第21-22页 |
| ·生态经济学 | 第22页 |
| ·系统控制理论 | 第22-23页 |
| 第四章 湿地生态承载力研究方法 | 第23-39页 |
| ·生态承载力评价方法 | 第23-25页 |
| ·生态足迹法 | 第23页 |
| ·自然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测算法 | 第23-24页 |
| ·供需平衡法 | 第24页 |
| ·状态空间法 | 第24-25页 |
| ·生态承载力综合评价法 | 第25页 |
| ·系统动力学方法 | 第25页 |
| ·生态承载力评价方法比较 | 第25页 |
| ·湿地生态承载力判定模式 | 第25-26页 |
| ·湿地生态承载模式 | 第25-26页 |
| ·湿地生态压力模式 | 第26页 |
| ·综合评价方法和指标选取基本原则 | 第26-27页 |
| ·综合评价方法 | 第26-27页 |
| ·评价指标选取基本原则 | 第27页 |
| ·评价指标体系的涵义 | 第27页 |
|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 第27页 |
| ·湿地生态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27-30页 |
| ·生态弹性度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27-29页 |
| ·承载压力度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29-30页 |
| ·湿地生态承载力评价综合评判 | 第30页 |
| ·指标量化方法及评价标准 | 第30页 |
| ·指标分值的确定 | 第30页 |
| ·指标无量纲化 | 第30页 |
| ·评价指标体系概述及分值确定 | 第30-37页 |
| ·生态弹性度评价指标体系概述及分值确定 | 第30-32页 |
| ·评价指标体系概述 | 第30-31页 |
| ·分值确定 | 第31-32页 |
| ·资源与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概述及分值确定 | 第32-36页 |
| ·资源要素 | 第32-33页 |
| ·评价指标分值确定 | 第33-36页 |
| ·压力度评价指标分值确定 | 第36-37页 |
|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37-39页 |
| 第五章 辽河口三角洲湿地生态承载力评价 | 第39-43页 |
| ·辽河口三角洲湿地生态弹性度计算与分析评价 | 第39-41页 |
| ·辽河三角洲盘锦湿地资源环境承载指数计算与分析评价 | 第41页 |
| ·资源承载压力度计算与分析 | 第41-42页 |
| ·承压度计算与分析评价 | 第42-43页 |
| 第六章 结论 | 第43-45页 |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