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绪论 | 第8-12页 |
| ·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 第8-9页 |
|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 ·研究思路 | 第10页 |
|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0-12页 |
| 第一章 草原民族审美取向的形成 | 第12-24页 |
| ·草原民族审美取向形成的自然环境与生活方式背景 | 第12-13页 |
| ·草原民族审美取向形成的自然环境与生产方式背景 | 第12-13页 |
| ·地域对草原民族审美形成的影响 | 第13页 |
| ·草原民族审美取向形成的宗教信仰与民族精神背景 | 第13-17页 |
| ·草原民族的宗教信仰 | 第13-15页 |
| ·草原民族的价值观与民族精神 | 第15-17页 |
| ·草原民族的艺术发展与审美取向 | 第17-24页 |
| ·雕塑艺术的成就 | 第17-21页 |
| ·其他艺术类型 | 第21-22页 |
| ·草原民族传统审美取向总结 | 第22-24页 |
| 第二章 蒙古民族在现代化与城市化进程中的文化心理状况分析 | 第24-35页 |
| ·历史因素——蒙汉融合的巨大历史变革 | 第24-26页 |
| ·汉族入迁草原的历史变革 | 第24页 |
| ·内蒙古地区的蒙古族人口比例变化 | 第24-25页 |
| ·蒙汉融合引起的蒙古族语言、习俗和婚姻家庭的改变 | 第25-26页 |
| ·环境因素——草原生态环境的严重恶化 | 第26-27页 |
| ·内蒙古草原生态恶化的原因 | 第26-27页 |
| ·生态恶化对蒙古族人民情感的伤害 | 第27页 |
| ·文化因素——现代化发展与蒙古人的精神游牧 | 第27-30页 |
| ·全球化语境下的内蒙古文化形态 | 第28页 |
| ·城市蒙古人的民族特征和文化特征 | 第28-30页 |
| ·当代城市蒙古人的审美观念 | 第30-35页 |
| ·蒙古族现代艺术形式的嬗变 | 第30-32页 |
| ·雕塑绘画 | 第30-31页 |
| ·其他艺术门类的审美走向 | 第31-32页 |
| ·当代蒙古族审美取向嬗变 | 第32-34页 |
| ·由单一向多元的转变 | 第32-33页 |
| ·三权分立与融合 | 第33-34页 |
| ·当代蒙古族审美取向的大众认同 | 第34-35页 |
| 第三章 内蒙古城市雕塑发展状况及存在问题 | 第35-51页 |
| ·内蒙古城市雕塑的萌芽 | 第35-38页 |
| ·呼和浩特城市初期形态 | 第35页 |
| ·萌芽阶段的呼和浩特城市雕塑 | 第35-37页 |
| ·萌芽阶段的呼和浩特市城市雕塑特征总结 | 第37-38页 |
| ·内蒙古城市雕塑发展时期的状况分析 | 第38-45页 |
| ·数量与分布 | 第38-39页 |
| ·类型与题材 | 第39-42页 |
| ·艺术特色与审美价值 | 第42-45页 |
| ·内蒙古城市雕塑存在的问题 | 第45-51页 |
| ·民族文化表层化 | 第45-47页 |
| ·造型语言的断层 | 第47页 |
| ·缺乏总体规划和管理 | 第47-48页 |
| ·缺少公众的参与和互动 | 第48-51页 |
| 第四章 重塑内蒙古地区城市雕塑的理想设计方向 | 第51-67页 |
| ·草原民族的自然观与城市雕塑生态观的有机结合 | 第51-57页 |
| ·生态雕塑观念的兴起 | 第51-52页 |
| ·草原民族生态观念在城市雕塑中的运用 | 第52-57页 |
| ·草原地域自然材料在雕塑中的运用 | 第53-54页 |
| ·草原生态环境在地景雕塑中的延展 | 第54-57页 |
| ·草原民俗文化的群体性与城市雕塑公共参与性的概念对接 | 第57-60页 |
| ·城市雕塑的公共参与性 | 第57-58页 |
| ·草原文化艺术的群体性在城市雕塑中的运用 | 第58-60页 |
| ·草原民族的生活艺术化与城市雕塑艺术生活化的共同倾向 | 第60-63页 |
| ·艺术生活化与生活艺术化的美学转向 | 第61页 |
| ·草原民族的生活艺术化在城市雕塑中的运用 | 第61-63页 |
| ·草原民族“真善美”的审美理想与城市雕塑向善性的完美重叠 | 第63-67页 |
| ·城市雕塑的向善性 | 第64页 |
| ·草原民族艺术本质的“真善美”在城市雕塑中的升华 | 第64-67页 |
| 结论 | 第67-68页 |
| 致谢 | 第68-69页 |
| 参考文献 | 第69-72页 |
| 附录1:呼和浩特市城市雕塑现状概览 | 第72-73页 |
| 附录2:鄂尔多斯市城市雕塑现状概览 | 第73-74页 |
| 附录3:呼和浩特市城市雕塑之民众意见调查问卷 | 第74-76页 |
| 附录4: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