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 第1-5页 |
| 中文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1-12页 |
| 第2章 综述 | 第12-21页 |
| ·抗心肌缺血药物的西药治疗研究进展 | 第12-14页 |
| ·硝酸酯类药物 | 第12页 |
| ·β受体阻断剂 | 第12-13页 |
| ·钙拮抗剂 | 第13页 |
| ·心肌代谢药 | 第13-14页 |
| ·抗心肌缺血中药有效成分和中药治疗进展 | 第14-17页 |
| ·黄酮类 | 第14页 |
| ·生物碱类 | 第14-15页 |
| ·皂苷类 | 第15页 |
| ·糖苷类 | 第15-16页 |
| ·酚类 | 第16页 |
| ·中药单体或单味药物 | 第16页 |
| ·复方制剂 | 第16-17页 |
| ·抗心肌缺血联合用药的研究进展 | 第17-18页 |
| ·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 | 第17页 |
| ·西洛他唑、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 | 第17页 |
| ·硝酸异山梨脂(ISDN)与复方中药联用 | 第17-18页 |
| ·抗心肌缺血代谢药物治疗的研究进展 | 第18-21页 |
| ·葡萄糖-胰岛素-钾盐 | 第18页 |
| ·丙酮酸脱氢酶(PDH)激酶抑制剂 | 第18-19页 |
| ·谷丙转氨酶(CPT)抑制剂 | 第19页 |
| ·磷酸肌酸盐 | 第19-21页 |
| 第3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1-28页 |
| ·实验动物 | 第21页 |
| ·药物 | 第21页 |
| ·试剂 | 第21页 |
| ·实验仪器 | 第21-22页 |
| ·动物分组 | 第22页 |
| ·阳性对照药物的选择 | 第22页 |
| ·给药方法 | 第22页 |
| ·心肌缺血模型制备 | 第22-23页 |
| ·心电图的监测及心肌缺血模型成功的标准 | 第23页 |
| ·标本采集 | 第23-24页 |
| ·标本测试及方法 | 第24-27页 |
| ·数据处理 | 第27-28页 |
| 第4章 实验结果 | 第28-33页 |
| ·动物一般情况 | 第28页 |
| ·心电图变化 | 第28-29页 |
| ·脑心康Ⅱ号对大鼠心肌组织 ATP 酶活性的影响 | 第29-31页 |
| ·脑心康Ⅱ号对大鼠血清及心肌组织 CAT 活性的影响 | 第31-32页 |
| ·各组大鼠心肌组织病理学观察 | 第32-33页 |
| ·正常对照组 | 第32页 |
| ·阳性对照组 | 第32页 |
| ·阴性对照组 | 第32页 |
| ·脑心康Ⅱ号口服液大、中、小剂量组 | 第32-33页 |
| 第5章 讨论 | 第33-39页 |
| ·实验用动物、造模方法、实验指标的选择 | 第33-34页 |
| ·实验动物的选择 | 第33页 |
| ·造模方法的选择 | 第33-34页 |
| ·观察指标的选择 | 第34页 |
| ·脑心康Ⅱ号防治心肌缺血性损伤的机理探讨 | 第34-36页 |
| ·能量代谢障碍方面 | 第34-35页 |
| ·对心电图的影响 | 第35页 |
| ·对 CAT 的影响 | 第35-36页 |
| ·对心肌组织病理学的影响 | 第36页 |
| ·心肌缺血的中医辨证及脑心康Ⅱ号口服液组方原则 | 第36-39页 |
| ·心肌缺血的中医辨证 | 第36-37页 |
| ·脑心康Ⅱ号口服液组成方药原则和现代药理学有效成分研究 | 第37-39页 |
| 第6章 结论 | 第39-40页 |
| 参考文献 | 第40-46页 |
| 附图 | 第46-50页 |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50-51页 |
| 致谢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