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黄土丘陵沟壑区第五副区水土保持实践与探索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9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9-20页 |
| ·项目研究背景、目的意义 | 第9-10页 |
| ·国内研究进展 | 第10-18页 |
| ·小流域综合治理发展历程 | 第11页 |
| ·小流域治理模式研究 | 第11-12页 |
| ·小流域治理措施研究 | 第12页 |
| ·小流域用洪用沙体系 | 第12-13页 |
| ·隔坡梯田建设关键技术 | 第13-14页 |
| ·径流造林整地关键技术 | 第14-16页 |
| ·淤地坝系建设关键技术 | 第16-18页 |
| ·小流域综合治理存在的问题 | 第18页 |
| ·发展趋势 | 第18-19页 |
| ·小流域用洪用沙体系发展趋势 | 第18页 |
| ·隔坡梯田发展趋势 | 第18-19页 |
| ·径流造林整地发展趋势 | 第19页 |
| ·淤地坝建设发展趋势 | 第19页 |
| ·本论文的创新 | 第19-20页 |
| 第二章 小流域用洪用沙体系研究与实践 | 第20-26页 |
| ·小流域用洪用沙体系项目区概况 | 第20-21页 |
| ·研究方法 | 第21页 |
| ·小流域用洪用沙体系理论 | 第21页 |
| ·坝系布局 | 第21-22页 |
| ·防洪标准 | 第22页 |
| ·用洪规模及水沙平衡 | 第22-23页 |
| ·小流域用洪用沙体系效益 | 第23-26页 |
| ·经济效益 | 第23页 |
| ·生态效益 | 第23-25页 |
| ·社会效益 | 第25-26页 |
| 第三章 隔坡梯田研究与实践 | 第26-30页 |
| ·隔坡梯田建设区的基本概况 | 第26-27页 |
| ·研究方法 | 第27页 |
| ·隔坡梯田研究与实践 | 第27-28页 |
| ·适用范围及隔坡比例 | 第27页 |
| ·田面确定 | 第27-28页 |
| ·隔坡带确定 | 第28页 |
| ·隔坡带利用技术 | 第28页 |
| ·隔坡梯田建设效益 | 第28-30页 |
| ·经济效益 | 第28-29页 |
| ·生态效益 | 第29页 |
| ·社会效益 | 第29-30页 |
| 第四章 径流造林整地技术研究与实践 | 第30-36页 |
| ·坡地造林整地设计区基本概况 | 第30-31页 |
| ·研究方法 | 第31页 |
| ·基本原理 | 第31页 |
| ·整地方式 | 第31-33页 |
| ·反坡梯田 | 第31-32页 |
| ·水平沟(88542 整地模式) | 第32页 |
| ·鱼鳞坑 | 第32-33页 |
| ·主要技术指标 | 第33-34页 |
| ·植树带宽度的确定 | 第33页 |
| ·集流面积 | 第33-34页 |
| ·径流造林整地技术效益 | 第34-36页 |
| 第五章 淤地坝建设研究与实践 | 第36-51页 |
| ·淤地坝建设示范地的基本概况 | 第36-39页 |
| ·淤地坝系水文泥沙分析计算 | 第39-41页 |
| ·设计暴雨 | 第39页 |
| ·设计洪水 | 第39-41页 |
| ·沟道特征 | 第41-43页 |
| ·沟道分级 | 第41-42页 |
| ·绘制沟道组成结构图 | 第42页 |
| ·各级沟道特征 | 第42页 |
| ·各级沟道建坝资源分析 | 第42-43页 |
| ·建设规模与布局 | 第43-48页 |
| ·马营河小流域坝系的布局原则及思路 | 第43-44页 |
| ·布局思路 | 第44页 |
| ·坝系单元划分 | 第44-46页 |
| ·单元坝系内中小型淤地坝配置 | 第46页 |
| ·坝系总体布局与规模确定 | 第46-48页 |
| ·防洪能力分析 | 第48-49页 |
| ·拦泥能力分析 | 第49页 |
| ·淤地面积 | 第49页 |
| ·保收能力分析 | 第49-51页 |
| ·坝系保收条件 | 第49-50页 |
| ·坝系保收能力分析思路 | 第50-51页 |
| 第六章 结论 | 第51-54页 |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 致谢 | 第57-58页 |
| 作者简介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