沥青陶粒混凝土性能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1. 绪论 | 第11-15页 |
·沥青陶粒混凝土 | 第11页 |
·沥青陶粒混凝土的优点 | 第11-12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本文创新 | 第14-15页 |
2. 沥青路面结构设计方法 | 第15-21页 |
·经验法 | 第15-16页 |
·CBR 法 | 第15页 |
·AASHTO 法 | 第15-16页 |
·力学--经验法 | 第16-19页 |
·Shell 设计法 | 第16-17页 |
·美国地沥青协会(AI)法 | 第17-19页 |
·国内沥青路面设计方法 | 第19-20页 |
·结论与建议 | 第20-21页 |
3. 沥青陶粒混凝土原材料试验及配合比设计 | 第21-54页 |
·陶粒 | 第21-27页 |
·陶粒的种类 | 第21-22页 |
·陶粒的性能指标和主要用途 | 第22-23页 |
·页岩陶粒吸水率、表观密度和毛体积密度试验 | 第23-25页 |
·页岩陶粒筒压强度 | 第25-27页 |
·页岩陶粒堆积密度和骨料级配 | 第27页 |
·沥青 | 第27-29页 |
·沥青密度与相对密度 | 第27页 |
·沥青针入度 | 第27-28页 |
·沥青延度试验 | 第28页 |
·沥青软化点试验 | 第28-29页 |
·沥青与页岩陶粒粘附性试验 | 第29页 |
·碎石 | 第29-30页 |
·碎石物理性能指标 | 第29-30页 |
·碎石筛分试验 | 第30页 |
·细集料 | 第30-32页 |
·细集料的物理力学性能要求 | 第30页 |
·细集料的粒径规格 | 第30-31页 |
·细集料筛分试验 | 第31-32页 |
·填料 | 第32页 |
·沥青陶粒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 第32-54页 |
·组成设计的任务 | 第33页 |
·配合比设计内容 | 第33-34页 |
·沥青陶粒混凝土类型的选择和矿料最大粒径的确定 | 第34-36页 |
·矿料配合比设计 | 第36-41页 |
·确定最佳沥青用量 | 第41-54页 |
4. 沥青陶粒混凝土性能评价 | 第54-61页 |
·水稳定性 | 第54-56页 |
·沥青与页岩陶粒粘附性分析 | 第54-55页 |
·浸水马歇尔试验 | 第55-56页 |
·高温稳定性 | 第56-57页 |
·高温稳定性分析 | 第56页 |
·车辙试验 | 第56-57页 |
·低温抗裂性能 | 第57-59页 |
·低温抗裂性分析 | 第58页 |
·小梁低温弯曲试验 | 第58-59页 |
·劈裂强度 | 第59-61页 |
5. 试验路施工 | 第61-72页 |
·试验路方案 | 第61-65页 |
·试验路概况及方案 | 第61-62页 |
·主要料场分布情况 | 第62-63页 |
·试验路材料及施工要求 | 第63-65页 |
·生产配合比 | 第65-66页 |
·试验路铺筑 | 第66-72页 |
·沥青陶粒混凝土的拌制 | 第66-67页 |
·陶粒混合料的运输 | 第67-68页 |
·沥青陶粒混凝土的摊铺 | 第68-69页 |
·沥青路面的压实及成型 | 第69-70页 |
·接缝 | 第70-71页 |
·开放交通及其他 | 第71-72页 |
6. 试验路性能观测 | 第72-79页 |
·压实度 | 第72-73页 |
·路面平整度 | 第73页 |
·弯沉 | 第73-74页 |
·车辙 | 第74-76页 |
·路面构造深度 | 第76-77页 |
·摩擦系数 | 第77-79页 |
7. 试验路段经济分析 | 第79-87页 |
·陶粒焙烧成本 | 第79-82页 |
·我国焙烧成本远高于国内 | 第79页 |
·国内外陶粒单位产品焙烧成本与煤价的关系 | 第79-80页 |
·我国陶粒焙烧成本高的原因及降低成本的方法 | 第80-82页 |
·陶粒的非焙烧成本 | 第82页 |
·设备折旧与维修 | 第82页 |
·人员工资 | 第82页 |
·绘制年产量与单位非焙烧成本曲线 | 第82-85页 |
·陶粒沥青混凝土与普通沥青混凝土成本对比 | 第85-87页 |
8. 结论与展望 | 第87-88页 |
·结论 | 第87页 |
·展望 | 第87-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1页 |
致谢 | 第91-92页 |
个人简历 | 第92页 |
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