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9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7页 |
| ·脊柱运动方式 | 第9-10页 |
| ·矢状屈伸 | 第9-10页 |
| ·侧屈 | 第10页 |
| ·轴向旋转 | 第10页 |
| ·数字视频荧光透视 | 第10-11页 |
| ·X平片和立体透视X光 | 第10-11页 |
| ·数字视频荧光透视技术及其应用 | 第11页 |
| ·运动参数 | 第11-14页 |
| ·中立位姿势和中性区域 | 第11-12页 |
| ·旋转角度 | 第12页 |
| ·椎间角 | 第12-13页 |
| ·椎间位移 | 第13页 |
| ·运动范围 | 第13页 |
| ·瞬时旋转轴和旋转中心 | 第13-14页 |
| ·George线 | 第14页 |
| ·运动模式 | 第14页 |
| ·本文目的和结构 | 第14-17页 |
| 第二章 腰椎视频序列图象处理 | 第17-29页 |
| ·引言 | 第17页 |
| ·DVF序列 | 第17-20页 |
| ·光流法估计脊柱运动 | 第20-22页 |
| ·滤波和影像增强 | 第22-29页 |
| ·图象噪声 | 第22-23页 |
| ·中值滤波 | 第23-24页 |
| ·直方图均衡化 | 第24-25页 |
| ·高提升滤波 | 第25-29页 |
| 第三章 椎体分析系统(VAS) | 第29-45页 |
| ·引言 | 第29-30页 |
| ·基于粒子滤波方法构建VAS | 第30-33页 |
| ·状态转移模型 | 第30-31页 |
| ·观测模型 | 第31-32页 |
| ·粒子滤波算法 | 第32-33页 |
| ·利用模型腰椎评估VAS | 第33-39页 |
| ·材料选取 | 第33-34页 |
| ·方法 | 第34-36页 |
| ·结果 | 第36-39页 |
| ·利用仿真序列评估VAS | 第39-42页 |
| ·材料选取 | 第39-40页 |
| ·方法 | 第40-41页 |
| ·结果 | 第41-42页 |
| ·结论 | 第42-45页 |
| 第四章 脊柱腰椎段运动分析 | 第45-85页 |
| ·引言 | 第45-46页 |
| ·材料和方法 | 第46-50页 |
| ·受试者 | 第46页 |
| ·实验平台及数据采集 | 第46-50页 |
| ·正常人体腰椎运动分析 | 第50-61页 |
| ·运动范围(Range of Motion,ROM) | 第50-53页 |
| ·位移与旋转角度(Translation&Rotation Angle) | 第53-55页 |
| ·线速度与角速度(Linear&Angular Velocity) | 第55-57页 |
| ·线加速度与角加速度(Linnear&Angular Acceleration) | 第57-59页 |
| ·椎间位移与椎间角(Intervertebral Translation&Angle,IVT&IVA) | 第59-61页 |
| ·腰椎退行性病变患者运动分析 | 第61-81页 |
| ·运动范围(Range of Motion,ROM) | 第61-62页 |
| ·位移与旋转角度(Translation&Rotation Angle) | 第62-66页 |
| ·线速度与角速度(Linear&Angular Velocity) | 第66-71页 |
| ·线加速度与角加速度(Linear&Angular Acceleration) | 第71-76页 |
| ·椎间位移与椎间角(Intervertebral Translation&Angle,IVT&IVA) | 第76-81页 |
| ·讨论 | 第81-84页 |
| ·结论 | 第84-85页 |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5-87页 |
| 参考文献 | 第87-92页 |
|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 | 第92-93页 |
| 致谢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