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1 前言 | 第11-28页 |
·水稻遗传转化研究进展 | 第11-18页 |
·农杆菌介导水稻遗传转化的发展历程 | 第12页 |
·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机理 | 第12-13页 |
·农杆菌介导水稻遗传转化的影响因素 | 第13-17页 |
·组织培养再生能力 | 第13-15页 |
·农杆菌侵染活性 | 第15-17页 |
·农杆菌介导的水稻遗传转化存在的几个问题与对策 | 第17-18页 |
·依赖于高效稳定的组织培养再生体系 | 第17页 |
·转基因的安全性 | 第17页 |
·转基因的稳定表达 | 第17-18页 |
·C_4 光合途径及C_4 酶基因工程研究进展 | 第18-27页 |
·C_4 光合基因的进化 | 第20-23页 |
·玉米C_4-特异的ppdk 基因的进化 | 第21-22页 |
·其它C_4-特异基因的进化 | 第22-23页 |
·如何在C_3 植物叶肉细胞中过量表达C_4 酶 | 第23-25页 |
·定位在C_4 植物叶肉细胞中的酶 | 第23-24页 |
·定位在C_4 植物维管束鞘细胞中的酶 | 第24-25页 |
·在其它细胞器中过表达C_4 酶 | 第25页 |
·影响外源C_4 转基因表达水平的因素 | 第25页 |
·在C_3 植物中过表达C_4 酶的调控及其生理上的影响 | 第25-26页 |
·C_4 基因在C_3 植物中的有效表达和光合效率的提高 | 第26-27页 |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7-28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8-36页 |
·材料 | 第28-29页 |
·质粒 | 第28页 |
·菌株 | 第28页 |
·工具酶及试剂 | 第28-29页 |
·植物材料 | 第29页 |
·方法 | 第29-36页 |
·表达载体质粒冻融法转化农杆菌 | 第29页 |
·农杆菌感受态制奋 | 第29页 |
·质粒直接转化农杆菌 | 第29页 |
·农杆菌介导的水稻转化 | 第29-32页 |
·培养基 | 第29-30页 |
·水稻成熟胚愈伤组织的诱导、继代 | 第30页 |
·籼型恢复系“航1 号”愈伤组织对潮霉素致死浓度 | 第30-31页 |
·高渗和激素配比对水稻航1 号愈伤组织诱导和继代的影响 | 第31页 |
·农杆菌转化水稻 | 第31页 |
·抗性愈伤组织的继代、预分化及植株再生 | 第31-32页 |
·转基因植株的分子鉴定 | 第32-35页 |
·CTAB 提取法提取水稻基因组DNA | 第32页 |
·标记基因hyg 的PCR 检测 | 第32-33页 |
·标记基因hyg 的斑点杂交检测 | 第33-35页 |
·转基因水稻光合参数测定 | 第35-36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6-41页 |
·光照对籼稻航1 号胚性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 第36页 |
·三种培养基对籼稻航1 号成熟胚愈伤组织诱导和继代的影响 | 第36-37页 |
·籼稻“航1 号”愈伤组织对潮霉素的致死浓度 | 第37页 |
·高渗和不同激素配比对航1 号愈伤组织诱导和继代的影响 | 第37-38页 |
·航1 号抗性愈伤组织的筛选分化 | 第38-39页 |
·航1 号转基因植株分子鉴定 | 第39-40页 |
·转基因植株的PCR 鉴定 | 第39-40页 |
·转基因植株的斑点杂交鉴定 | 第40页 |
·航1 号转基因株系的光合速率等生理参数测定 | 第40-41页 |
4 讨论 | 第41-44页 |
·影响籼稻航1 号高频再生系统建立的影响因素 | 第41-42页 |
·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 | 第42页 |
·玉米ppdk 基因在水稻中的表达与光合效率的关系 | 第42-43页 |
·光合效率提高与经济性状改善的关系 | 第43页 |
·工作的延续性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53页 |
致谢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