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农业经济论文--中国农业经济论文--农业经济建设与发展论文--农业收入与分配论文--农村社会保障、福利事业论文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江苏农村养老问题研究

摘要第1-13页
ABSTRACT第13-20页
第一章 导言第20-34页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第20-23页
   ·研究目标、内容与假说第23-25页
     ·研究目标第23-24页
     ·研究内容第24-25页
     ·假说第25页
   ·研究范围、数据来源、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第25-32页
     ·研究范围第25-26页
     ·数据来源第26-27页
     ·研究方法第27-30页
     ·技术路线第30-32页
   ·论文的结构与安排第32-33页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第33-34页
第二章 文献综述第34-44页
   ·农村养老模式第34-36页
   ·农村养老满意度第36页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第36-44页
第三章 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第44-66页
   ·理论基础第44-60页
     ·家庭养老理论第44-46页
     ·社会养老理论第46-47页
     ·生命循环模型第47-48页
     ·世代交叠模型第48-50页
     ·养老保险市场失灵与政府作用第50-51页
     ·养老保险制度的外部性第51-53页
     ·政府补贴对农户参加养老保险的影响第53-60页
   ·分析框架第60-66页
     ·基本概念第60-62页
     ·分析框架第62-66页
第四章 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变迁第66-77页
   ·农村养老保障的发展历程第66-69页
     ·建国时期第66页
     ·曲折发展时期第66-67页
     ·改革与探索时期第67-69页
   ·养老金制度变迁第69-73页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养老金制度第69-71页
     ·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养老金制度第71-72页
     ·我国现行的养老金制度第72页
     ·江苏的养老金制度变迁第72-73页
   ·国外养老保障制度经验借鉴第73-77页
     ·投保资助型养老保险模式第74页
     ·福利国家型养老保险模式第74-75页
     ·强制储蓄型养老保险模式第75-77页
第五章 江苏农村老人养老满意度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第77-87页
   ·测量指标与模型选取第77-79页
   ·养老满意度现状的描述性统计分析第79-83页
     ·个体特征第79-80页
     ·家庭特征第80页
     ·经济供养第80-81页
     ·生活照料第81页
     ·精神慰藉第81-82页
     ·医疗护理第82-83页
   ·实证分析第83-86页
   ·简要结论第86-87页
第六章 江苏中青年农民养老模式选择意愿的实证分析第87-100页
   ·模型选择与变量设定第87-90页
     ·模型选择第87-89页
     ·变量设定第89-90页
   ·描述性统计分析第90-97页
     ·样本特征第90-92页
     ·个体特征与中青年养老模式选择意愿情况第92-95页
     ·家庭特征与中青年养老模式选择意愿情况第95-96页
     ·各地区养老模式选择意愿的对比分析第96-97页
   ·实证分析第97-99页
   ·简要结论第99-100页
第七章 江苏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支付意愿分析第100-120页
   ·描述性统计分析第100-111页
     ·农民支付意愿的总体分布第101-102页
     ·农民对于新农保认知度分析第102-104页
     ·家庭特征与支付意愿第104-108页
     ·农民的个体特征第108-110页
     ·地区虚拟变量与养老支付意愿第110-111页
   ·农民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支付意愿的影响因素第111-113页
     ·个人特征变量第111-112页
     ·家庭结构特征第112页
     ·认知变量第112-113页
     ·地区虚拟变量第113页
   ·实证分析第113-118页
     ·变量的统计性描述第114-115页
     ·实证结果分析第115-118页
   ·政府保费补贴分析第118-119页
   ·简要结论第119-120页
第八章 结论与相关建议第120-130页
   ·全文总结第120-125页
     ·江苏农村老人养老满意度总体评价一般第120-121页
     ·江苏农村青年农民比中年农民更愿意选择正规化模式养老第121-123页
     ·随着财政补贴的支持,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支付意愿显著提高第123-125页
   ·政策建议第125-128页
     ·增强社会支持网络作用、加大老年基础设施建设第125-126页
     ·开展老年人教育培训活动、鼓励丧偶老人再婚第126页
     ·加强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宣传、强化农民养老风险意识第126-127页
     ·积极开展各项惠农政策、提高农民可支配收入第127-128页
   ·研究展望第128-130页
参考文献第130-134页
附录第134-142页
致谢第142页

论文共14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土地权益变化研究--以南京市郊区农户为例
下一篇:非农就业与农机支持的政策选择研究--基于农户农机服务利用视角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