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页 |
Abstract | 第3-6页 |
绪论 | 第6-11页 |
1 选题的意义及价值 | 第6-7页 |
2 研究方法 | 第7页 |
3 重要定义界定 | 第7-9页 |
4 文献综述 | 第9-11页 |
第一章 范式归结:建筑点景类型和境域特征 | 第11-41页 |
·五代北宋山水画建筑点景形成渊源 | 第11-16页 |
·五代北宋山水画建筑点景蕴含的"因礼"美学观 | 第16-21页 |
·"因"、"礼"视界 | 第16-17页 |
一、"因" | 第16页 |
二、"礼" | 第16-17页 |
·"因礼"美学观的内涵 | 第17-21页 |
·五代北宋山水画建筑点景的类型 | 第21-32页 |
·"因"的景物构成方式 | 第22-24页 |
·"礼"的体制构成方式 | 第24-28页 |
一、单体构成类型 | 第24-25页 |
二、庭院构成类型 | 第25-28页 |
·"因礼"文化构成方式 | 第28-32页 |
一、山水清灵 | 第29页 |
二、天上人间 | 第29-30页 |
三、天人合德 | 第30-31页 |
四、象天法地 | 第31页 |
五、综合型 | 第31-32页 |
·五代北宋山水画建筑点景的境域特征 | 第32-41页 |
一 高度格制礼法性 | 第33-35页 |
二 高度空间美感性 | 第35-38页 |
三 高度审美意向性 | 第38-39页 |
四 高度自然回归性 | 第39-41页 |
第二章 剖根探源:应物象形、通德类情与"因""礼"的双重诉求 | 第41-54页 |
·景、形、情的"因礼"价值取向 | 第41-42页 |
·景、形、情的迪承转换原理 | 第42-52页 |
·应物象形:"景"到"形"体现"因"的迪承原理 | 第43-47页 |
·通德类情:"形"到"情"体现"礼"的转换原理 | 第47-52页 |
·应目会心:"因"到"礼"的呈现方式 | 第52-54页 |
第三章 开陈启后:五代北宋山水画建筑点景的影响 | 第54-58页 |
·传移模写:回归自然的创作观 | 第54-55页 |
·情景交融:造境的作用 | 第55-58页 |
结语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1页 |
后记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