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员工的主动性人格与心理资本对组织公民行为和反生产行为的影响
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1章 问题提出 | 第10-23页 |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研究假设 | 第11-20页 |
·概念界定 | 第11-12页 |
·研究假设 | 第12页 |
·假设提出背景 | 第12-16页 |
·假设提出依据 | 第16-20页 |
·研究目的 | 第20-21页 |
·研究目的 | 第20页 |
·研究模型 | 第20页 |
·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研究意义 | 第21-23页 |
·理论意义 | 第21页 |
·实践意义 | 第21-23页 |
第2章 文献综述 | 第23-55页 |
·心理资本文献综述 | 第23-38页 |
·心理资本的概念 | 第23-25页 |
·心理资本的结构 | 第25-29页 |
·心理资本的测量 | 第29-30页 |
·心理资本的实证研究 | 第30-32页 |
·心理资本的开发与管理 | 第32-35页 |
·心理资本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35-38页 |
·主动性人格文献综述 | 第38-42页 |
·主动性人格的概念 | 第38-39页 |
·主动性人格的结构与测量 | 第39-40页 |
·主动性人格的实证研究 | 第40-42页 |
·主动性人格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42页 |
·组织公民行为文献综述 | 第42-48页 |
·组织公民行为的概念 | 第42-43页 |
·组织公民行为的结构 | 第43-44页 |
·组织公民行为的测量 | 第44页 |
·组织公民行为的实证研究 | 第44-47页 |
·中国组织情境下组织公民行为的特点 | 第47-48页 |
·组织公民行为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48页 |
·反生产行为文献综述 | 第48-55页 |
·反生产行为的概念 | 第48-49页 |
·反生产行为的结构 | 第49-50页 |
·反生产行为的测量 | 第50页 |
·反生产行为的理论 | 第50-51页 |
·反生产行为的实证研究 | 第51-53页 |
·反生产行为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53-55页 |
第3章 研究过程 | 第55-59页 |
·研究工具 | 第55-56页 |
·研究被试 | 第56页 |
·问卷发放与回收 | 第56-57页 |
·数据处理方法 | 第57-59页 |
第4章 研究结果 | 第59-93页 |
·问卷的信度与效度 | 第59-67页 |
·心理资本问卷的信度与效度 | 第59-62页 |
·主动性人格问卷的信度与效度 | 第62-64页 |
·组织公民行为问卷的信度与效度 | 第64-66页 |
·反生产行为问卷的信度与效度 | 第66-67页 |
·变量间的相关分析 | 第67-68页 |
·人口统计学变量的比较 | 第68-80页 |
·年龄、性别和婚否的比较 | 第68-72页 |
·教育程度、每月收入和职位层次的比较 | 第72-76页 |
·工作年限、单位性质和单位规模的比较 | 第76-79页 |
·人口统计学变量差异的总结 | 第79-80页 |
·主动性人格的预测作用 | 第80-83页 |
·主动性人格对心理资本的预测作用 | 第80-81页 |
·主动性人格对组织公民行为的预测作用 | 第81页 |
·主动性人格对反生产行为的预测作用 | 第81-83页 |
·心理资本的预测作用 | 第83-85页 |
·心理资本对组织公民行为的预测作用 | 第83页 |
·心理资本对反生产行为的预测作用 | 第83-85页 |
·心理资本的中介作用 | 第85-88页 |
·跨组比较 | 第88-93页 |
·性别的跨组比较 | 第88-90页 |
·婚否的跨组比较 | 第90-93页 |
第5章 研究总结 | 第93-108页 |
·讨论 | 第93-105页 |
·组织公民行为与反生产行为的关系 | 第93页 |
·共同方法偏差的控制与检验 | 第93-94页 |
·人口统计学变量的差异 | 第94-95页 |
·主动性人格的主效应 | 第95页 |
·心理资本的主效应 | 第95-96页 |
·心理资本的中介作用 | 第96-97页 |
·主动性人格的调节作用 | 第97-104页 |
·理论完善 | 第104-105页 |
·管理实践 | 第105页 |
·不足 | 第105-106页 |
·展望 | 第106-108页 |
结论 | 第108-109页 |
参考文献 | 第109-126页 |
附录 | 第126-13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31-133页 |
致谢 | 第13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