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1 绪论 | 第11-13页 |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2 东亚货币合作的理论基础 | 第13-18页 |
·单一指标的传统最优货币区理论 | 第13-16页 |
·生产要素流动性标准 | 第14页 |
·经济开放度标准 | 第14-15页 |
·低程度的产品多样化标准 | 第15页 |
·金融一体化程度标准 | 第15页 |
·通货膨胀相似性标准 | 第15-16页 |
·其它标准 | 第16页 |
·克鲁格曼的 GG-LL 模型 | 第16-17页 |
·内生性的最优货币区理论 | 第17-18页 |
3 东亚货币合作的可行性分析 | 第18-26页 |
·以传统最优货币区理论分析建立东亚最优货币区的可行性 | 第18-23页 |
·生产要素流动性分析 | 第18-19页 |
·经济开放程度分析 | 第19-20页 |
·金融一体化程度分析 | 第20页 |
·通货膨胀的相似性分析 | 第20-21页 |
·政策一体化程度分析 | 第21-23页 |
·加入东亚最优货币区的成本收益分析 | 第23-26页 |
·加入东亚最优货币区的收益 | 第23-24页 |
·加入东亚最优货币区的成本 | 第24-26页 |
4 东亚货币合作的发展现状与制约因素 | 第26-32页 |
·东亚货币合作的发展现状 | 第26-29页 |
·东亚货币合作的监督机制 | 第26-27页 |
·东亚货币合作的互助机制 | 第27-29页 |
·东亚货币合作的制约因素 | 第29-32页 |
·政治基础薄弱 | 第29-30页 |
·经济基础薄弱 | 第30-31页 |
·缺乏核心国家推动 | 第31-32页 |
5 东亚货币合作的路径安排 | 第32-40页 |
·东亚货币合作的初级阶段安排—监督机制和救助机制 | 第33-35页 |
·进一步强化东盟10+3 框架下的信息共享机制 | 第33页 |
·建立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机制 | 第33-34页 |
·积极推进东亚债券市场发展,加快金融一体化进程 | 第34页 |
·在清迈协议的基础上,建立区域多边货币互换体系 | 第34-35页 |
·东亚货币合作的中级阶段安排—汇率稳定机制 | 第35-37页 |
·加强东亚国家间汇率政策的协调,促进区域内国家间汇率的双边稳定 | 第36页 |
·建立东亚汇率联动机制,实现东亚固定汇率制 | 第36-37页 |
·东亚货币合作的高级阶段安排—东亚共同货币区 | 第37-40页 |
·东亚货币合作高级阶段的模式选择 | 第37-38页 |
·东亚共同货币区 | 第38-40页 |
6 中国在东亚货币合作中的地位与战略选择 | 第40-43页 |
·中国在东亚货币合作中的地位 | 第40-41页 |
·中国在东亚货币合作中战略选择 | 第41-43页 |
·积极参与和推动东亚货币合作 | 第41页 |
·逐渐实现人民币自由兑换 | 第41-42页 |
·加强大中华区的货币合作,实现人民币的次区域化 | 第42-43页 |
结束语 | 第43-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8页 |
致谢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