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引言 | 第10-11页 |
第1章 民事公诉权概述 | 第11-23页 |
·民事公诉权的概念 | 第11页 |
·民事公诉权的特征 | 第11-13页 |
·权利主体的特定性 | 第11-12页 |
·目的具有特定性 | 第12页 |
·民事公诉权的行使条件具有特定性 | 第12页 |
·启动方面具有补充性 | 第12页 |
·民事公诉权是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保护的最终手段 | 第12-13页 |
·民事公诉权的性质 | 第13页 |
·民事公诉权的结构 | 第13-15页 |
·民事公诉权的权利主体只能是检察机关 | 第14页 |
·民事公诉权的义务主体是法院 | 第14页 |
·民事公诉权的对象具有广泛性 | 第14-15页 |
·民事公诉权的功能 | 第15-17页 |
·保护功能 | 第15页 |
·预防功能 | 第15-16页 |
·教育功能 | 第16-17页 |
·民事公诉权的价值 | 第17-19页 |
·民事公诉权的公正价值 | 第17-18页 |
·民事公诉权的效率价值 | 第18页 |
·民事公诉权的秩序价值 | 第18-19页 |
·民事公诉权的行使方式 | 第19-23页 |
·起诉 | 第19页 |
·参与民事诉讼 | 第19-20页 |
·上诉 | 第20页 |
·申请再审 | 第20-21页 |
·支持起诉 | 第21页 |
·督促起诉 | 第21-23页 |
第2章 民事公诉权的历史及现状 | 第23-32页 |
·大陆法系国家的民事公诉权 | 第23-25页 |
·法国 | 第23-24页 |
·德国 | 第24-25页 |
·日本 | 第25页 |
·英美法系 | 第25-26页 |
·英国 | 第25-26页 |
·美国 | 第26页 |
·前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 | 第26-28页 |
·前苏联 | 第26-27页 |
·东欧前社会主义诸国 | 第27-28页 |
·我国实存的民事公诉权制度及其发展 | 第28-32页 |
·清末到新中国成立前 | 第28-29页 |
·建国到五十年代末 | 第29页 |
·五十年代未至九下年代初 | 第29-30页 |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至今 | 第30-32页 |
第3章 赋予我国检察机关民事公诉权的合理性 | 第32-41页 |
·赋予检察机关民事公诉权的法理基础 | 第32-37页 |
·公益理论 | 第32-34页 |
·国家干预理论 | 第34-36页 |
·诉权及其相关理论 | 第36-37页 |
·检察机关享有民事公诉权的法律基础 | 第37-39页 |
·赋予检察机关民事公诉权的实践基础 | 第39-41页 |
第4章 民事公诉权的界限 | 第41-51页 |
·民事公诉权行使目的的界限 | 第41页 |
·民事公诉权下的检察机关的法律地位 | 第41-43页 |
·民事公诉权的适用范围 | 第43-48页 |
·国有资产流失案件 | 第44页 |
·垄断、倾销案件 | 第44-45页 |
·环境污染案件 | 第45-46页 |
·破坏自然资源案件 | 第46页 |
·因产品、服务质量等损害消费者权益的案件 | 第46-47页 |
·其他严重违背公序良俗的案件 | 第47页 |
·其它严重侵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的案件 | 第47-48页 |
·民事公诉权下的几个特殊程序问题 | 第48-51页 |
·诉前程序 | 第48页 |
·具体案件中的民事公诉权的级别管辖 | 第48页 |
·民事公诉权下的检察机关能否再拥有法律监督等特权 | 第48页 |
·上诉与反诉问题 | 第48-49页 |
·行使民事公诉权的检察机关可否接受调解 | 第49页 |
·关于诉讼费用的承担 | 第49-50页 |
·关于判决后果的承担 | 第50页 |
·民事公诉权的适用时效 | 第50-51页 |
结论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4页 |
致谢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