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前言 | 第9-11页 |
第1章 我国证据失权制度的理论基础与价值功能 | 第11-19页 |
·证据失权制度的内涵界定 | 第11页 |
·证据失权制度的内容 | 第11-14页 |
·举证期限 | 第12-13页 |
·失权后果 | 第13-14页 |
·证据失权制度的理论基础——程序正义理论 | 第14-15页 |
·三大价值——效率、安定和诚信 | 第15-19页 |
·诉讼程序的效率价值 | 第15-16页 |
·诉讼程序的安定价值 | 第16-17页 |
·诚实信用原则的强化 | 第17-19页 |
第2章 证据失权制度在我国的运行现状及其反思 | 第19-30页 |
·我国民事证据失权制度的确立过程 | 第19-21页 |
·设立证据失权制度的必要性 | 第19-20页 |
·《证据规定》出台之前司法实践中的各种尝试 | 第20页 |
·《民事诉讼法》的制度缺失及证据失权制度的最终确立 | 第20-21页 |
·对现行证据失权制度的反思 | 第21-30页 |
·证据失权制度与实体公正的失落 | 第21-22页 |
·证据失权制度与程序公正的抵牾 | 第22-26页 |
·证据失权制度与诉讼效率的矛盾 | 第26-27页 |
·比较法视野下的域外证据失权立法 | 第27-30页 |
第3章 对我国现行证据失权制度的评析 | 第30-35页 |
·现行证据失权制度的积极意义 | 第30页 |
·我国现行证据失权制度的局限性 | 第30-35页 |
·证据失权制度本身的合法性基础不牢固 | 第30-31页 |
·对证据失权的效力范围规定过宽 | 第31-32页 |
·证据的失权时点规定不合理 | 第32页 |
·对“新证据”的界定范围不科学 | 第32-33页 |
·影响法官心证,与发现真实的诉讼目的不合 | 第33-34页 |
·缺乏周边制度的配套与协调 | 第34-35页 |
第4章 完善我国证据失权制度的立法建议 | 第35-42页 |
·纠正单一片面的价值取向,重新确立公正与效率兼顾的诉讼追求 | 第35-36页 |
·提高证据失权制度的立法层级 | 第36页 |
·明确证据失权的效力范围和失效时点 | 第36-37页 |
·科学规定“新证据” | 第37-38页 |
·建立答辩失权制度 | 第38-39页 |
·完善证据交换制度 | 第39-40页 |
·完善法官释明制度 | 第40页 |
·确认逾期举证的多重法律后果 | 第40-42页 |
结语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5页 |
致谢 | 第45-46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