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庐枞盆地燕山期成矿地球动力学背景及成矿模式
作者简介 | 第1-6页 |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4页 |
绪论 | 第14-23页 |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14页 |
·研究位置及自然地理概况 | 第14-15页 |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15-19页 |
·成矿动力学研究进展 | 第15-17页 |
·板块环境判别研究现状 | 第17页 |
·成矿模式建立 | 第17页 |
·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研究进展 | 第17-19页 |
·庐枞盆地的研究进展 | 第19页 |
·存在问题 | 第19页 |
·研究内容及技术方法路线 | 第19-21页 |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工作量 | 第21-23页 |
第一章 区域地质背景 | 第23-37页 |
·区域地层及其赋矿特征 | 第24-27页 |
·地层的基本特征 | 第24-27页 |
·地层的赋矿特征 | 第27页 |
·区域构造特征 | 第27-29页 |
·深大断裂 | 第27-29页 |
·基底隆起(褶皱) | 第29页 |
·火山机构 | 第29页 |
·区域岩浆岩特征 | 第29-32页 |
·火山岩 | 第29-31页 |
·次火山岩 | 第31页 |
·侵入岩 | 第31-32页 |
·岩石圈结构及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 第32-34页 |
·岩石圈结构 | 第32页 |
·区域重力异常特征 | 第32-33页 |
·区域磁场特征 | 第33-34页 |
·区域矿产及分布 | 第34页 |
·区域地质演化及其中生代成矿作用 | 第34-37页 |
·区域地质演化发展史 | 第34-35页 |
·中生代构造演化及其成矿作用 | 第35-37页 |
第二章 燕山期成矿岩浆动力学特征 | 第37-82页 |
·火山岩岩石类型及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 第37-51页 |
·火山岩岩石类型 | 第37-39页 |
·火山岩造岩矿物的岩石化学特征 | 第39-41页 |
·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 | 第41-51页 |
·成矿侵入岩岩石类型及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 第51-66页 |
·侵入岩的岩石组合 | 第51-53页 |
·部分成矿侵入岩的岩相学特征 | 第53-55页 |
·部分成矿侵入岩的造岩矿物特征 | 第55-56页 |
·部分成矿侵入岩的地球化学特征 | 第56-66页 |
·岩浆岩地球化学特征小结 | 第66页 |
·岩浆岩的空间分布 | 第66-67页 |
·火山岩的空间分布 | 第66-67页 |
·侵入岩的空间分布 | 第67页 |
·岩浆岩的时间规律 | 第67-75页 |
·火山岩的时间规律 | 第67-68页 |
·侵入岩的时间规律 | 第68-73页 |
·燕山期岩浆岩的时空演化 | 第73-75页 |
·岩浆岩源区性质 | 第75-80页 |
·橄榄安粗岩的源区性质 | 第75-79页 |
·埃达克质岩的源区性质 | 第79-80页 |
·岩浆岩演化特征 | 第80-82页 |
·橄榄安粗岩系 | 第80页 |
·埃达克质岩系 | 第80-82页 |
第三章 地球动力学背景及其机制分析 | 第82-101页 |
·区域大地构造环境判别 | 第82-85页 |
·火山岩的构造环境判别 | 第82-84页 |
·花岗岩的构造环境判别 | 第84-85页 |
·构造环境判别的意义 | 第85页 |
·欧亚大陆(中国东部)古构造格架演化 | 第85-88页 |
·中、新元古代的构造格局 | 第86-87页 |
·古生代的构造格局 | 第87页 |
·中新生代的构造格局 | 第87-88页 |
·区域构造事件的约束 | 第88-90页 |
·来自华北地块与扬子地块对接的制约 | 第88页 |
·来自中国东部构造体系的制约 | 第88-90页 |
·区域构造应变菱形解析 | 第90-96页 |
·变形构造体系应变菱形力学解构原理 | 第90-92页 |
·控岩及控矿变形构造 | 第92-96页 |
·地球动力学背景 | 第96-101页 |
·一些地球动力学机制的讨论 | 第96-97页 |
·动力学背景及动力模式 | 第97-98页 |
·燕山期成矿岩浆岩的动力学背景 | 第98-101页 |
第四章 成矿作用及其时空结构 | 第101-136页 |
·岩浆-成矿作用 | 第101-126页 |
·成矿作用类型 | 第101页 |
·成矿作用特征——典型矿床研究 | 第101-113页 |
·成矿地球化学研究 | 第113-126页 |
·岩浆-成矿作用小结 | 第126页 |
·岩浆-成矿作用的时间结构 | 第126-130页 |
·含矿岩浆岩制约成矿时代的理论基础 | 第126-127页 |
·含矿岩浆岩的年龄对成矿年代的制约 | 第127-130页 |
·庐枞盆地成矿作用的时间结构 | 第130页 |
·岩浆-成矿作用的空间分布 | 第130-136页 |
·成矿作用的空间分布特征 | 第130-132页 |
·成矿作用的空间分布制约 | 第132-134页 |
·庐枞盆地成矿的空间结构 | 第134-136页 |
第五章 区域成矿规律 | 第136-146页 |
·成矿规律 | 第136-141页 |
·新华夏系地球动力场形成的结构面对成矿的时空控制 | 第136-137页 |
·庐枞盆地两类岩浆系列控制成矿作用的规律 | 第137页 |
·庐枞盆地及其邻区岩浆岩成矿专属性 | 第137-139页 |
·庐枞盆地及其邻区岩浆-成矿的时间演化规律 | 第139-140页 |
·庐枞盆地及其邻区岩浆-成矿的空间演化规律 | 第140-141页 |
·庐枞盆地燕山期动力成矿模式 | 第141-145页 |
·成矿模式构成要素 | 第141-142页 |
·动力成矿模式 | 第142-145页 |
·找矿方向 | 第145-146页 |
结束语 | 第146-148页 |
致谢 | 第148-150页 |
参考文献 | 第150-159页 |
图版说明 | 第159-160页 |
图版Ⅰ | 第160-161页 |
图版Ⅱ | 第161-162页 |
图版Ⅲ | 第162页 |